翻译之镜:文字的辨认与寻绎

翻译之镜:文字的辨认与寻绎
作者: 王岫庐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90
折扣购买: 翻译之镜:文字的辨认与寻绎
ISBN: 9787544785877

作者简介

王岫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翻译与比较文化中心。研究兴趣为翻译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史研究等。出版有专著Bridging the Political and the Personal: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Peter Lang, 2016)。在 《译者》(The Translator)、《同心圆:文学与文化研究》(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世界比较文学评论》(Neohelicon)、《编译论丛》、《中国翻译》、《外国语》、《上海翻译》、《小说评论》、《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现代文学丛刊》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生理学重返主流舞台 好友潘震泽教授著作《身体简史:生理学的发现之旅》,即将付梓,承蒙不弃,邀请我们俩撰序,深感荣幸。 诚如震泽指出,生理学本来就是医学之根基,十分遗憾的是在20世纪分子生物学崛起后,生理学一度极为式微,甚至于医学教育上亦被边缘化。有鉴于此,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hysiological Sciences,IUPS)于上任(Denise Noble 教授)与现任(华瑜教授)会长任内,即提出“重返主流舞台”(Back to Center Stage)口号,号召全球生理学者重新突显研究人体功能为诠释分子生物学之最大利器。此一口号,与震泽书中针对“眼中只有分子细胞,全无整体运作概念的生物医学专家”之针砭,不谋而合。 有人说,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细观生理学的发展,其实与历史洪流息息相关。震泽在诠释心血管、呼吸、泌尿、消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内分泌及生殖生理发展的同时,适时纳入相关的时代背景,除显示他敏锐的观察力外,亦使本书可读性大为增加。生理学家有喜乐爱恶,亦有瑜亮情结,既有人以天下为己任,亦有人奉独善其身为圭臬;无论如何,生理学家之成就实应以其对医学之贡献为评价基准。中国学术界习以“诺贝尔奖”得主或两院院士为桂冠,与震泽书中“更多的篇幅还是留给许多未曾得奖的学者所取得的成果”之气度相比,相形见绌。 震泽书中另一强调之论述,即为中外生理学家如何从简单实验中观察到影响深远的医学现象。此外,相互分享研究概念与分享资源,正是学者能在逆境中发热发光之不二法门。现代年轻学者,经常以经费不足、仪器落后为其成长速度缓慢之理由,若能细读本书,得其精髓,必将受用无穷。 震泽献身于科普译介及报纸专栏,已逾二十年,近年来更以科学人物及其发现为主,生理知识为辅从事著作,本书付梓,应为此过程之结晶,可喜可贺。我们俩与震泽结缘于1986 年,数十年间亦师亦友,相互激励,于《身体简史:生理学的发现之旅》一书面世之际,能有缘为文撰序,作为生理学同侪,与有荣焉。 华 瑜 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会长 陈庆铿 生理学者 《翻译之镜:文字的辨认与寻绎》经由概念的重思,字词的寻绎,进入生活的译境,探讨何为翻译,翻译何为,多维视角下对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辨析与探索。文本旅行和变迁过程中的丰饶世界,将在这奇妙的镜中之旅中缓缓打开,召唤我们追寻遥远的光源乃至发现新的意义。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多维视角下文学翻译批评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19wkzd1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