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忆沩对话薛忆沩(异类的文学之路)(精)

薛忆沩对话薛忆沩(异类的文学之路)(精)
作者: 薛忆沩
出版社: 华东师大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5.50
折扣购买: 薛忆沩对话薛忆沩(异类的文学之路)(精)
ISBN: 9787567536395

作者简介

薛忆沩,生于郴州,长于长沙,现居蒙特利尔。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从蒙特利尔大学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1996—2002~任教于深圳大学文学院。2006—2007年为《南方周末》及《随笔》杂志撰写读书专栏。2009一2010年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3年受聘为中山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驻院学人。1991年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2014年获第二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第三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2014年及2015年连续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提名。 主要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遗弃》(2012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白求恩的孩子们》(台湾版)、《一个影子的告别》(台湾版)、《空巢》(2014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及《南方都市报》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说”);小说集《不肯离去的海豚》、《流动的房间》(2013年新版)、《首战告捷——“战争”系列小说》(《南方都市报》2013年度“十大中文小说”)、《出租车司机——“深圳人”系列小说》(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奖);随笔集《文学的祖国》、《一个年代的副本》、《与马可·波罗同行》、《献给孤独的挽歌——从不同的方向看“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是的,他从来就没有考过级。他已经学过很多年 的钢琴,水平已经不低,也从来没有考过级。我认为 考级是这个时代的闹剧之一。我听说不少考过了很高 级别的孩子其实根本就不喜欢音乐,他们家里除了那 些考级的曲目之外也听不到其他的音乐。而我儿子的 房间是充满音乐的房间,他读书和休息的时候也总是 有大师在为他伴奏。有一天,他走到我的书桌旁,煞 有介亨地对我说:“爸爸,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人 就是喜欢音乐。”我并没有太当真。但是,我觉得“ 喜欢”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这个时代试图把一切都“ 量化”。这大概也是一个“现代化的陷阱”吧。你知 道,体制内的作家都是有“级别”的。这种“级别” 既是对文学的玷污,也是对作家这种神圣职业的玷污 。对写作进行量化,字数就可能会成为考核的一个目 标。像我这种奉行古典主义原则的人,总是讲究叙述 的节制,恐怕永远都只能蒙受“初级”的羞辱。 可是你的儿子已经很“高级”了,这应该是一种 安慰。看来,你的“私塾”教育真是富有成效。 我想“私塾”教育最值得夸耀的并不是这些可见 的成绩,而是那些不可见的影响。比如,他可以自由 自在和无拘无束地思想,他不必为自己的淘气和“迟 钝”而蒙受老师的呵斥,他更不必为我这种从来不与 老师拉关系的家长而遭受老师的冷遇。还有,他没有 考试了,这太重要了。这几天,全市的小学都在进行 期末考试,他以前的那些同学们每天都要为背诵那些 枯燥无聊的课文花费许多时间吧,而他却在家里一遍 又一遍悠闲地欣赏着阿什肯那齐演奏的拉赫马尼诺夫 的钢琴全集。你看他多么开心。我认为,小学应该取 消一切形式的考试。我们都称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小学阶段的考试就是成年人对这些“花朵”的践踏 。语言学在研究认知能力的时候发现,大概在十二岁 左右,人的认知方式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在十二岁之 前,人具备“习得”的天赋。这个阶段,我们不应该 用成人的方法来对待孩子获取知识的过程。我们不应 该促使他们去“懂得”所学的东西。成年人总是抱怨 孩子们不懂事,其实孩子们就应该“不懂事”。 你对小学教育有许多的看法。 我曾经在《南方周末》上写文章批评过小学的语 文课本。我说不应该通过那些无聊的课文强迫孩子们 去“爱”那些抽象的概念,那些伟大、光荣、正确的 概念,而应该引导他们去爱具体的对象,比如父母、 朋友、树木和动物。当然,老师本身也是问题。我经 常听见小学老师对天真的孩子们使用非常刻毒的词语 。成年人之间有“人身攻击”的罪名,为什么我们的 老师们就可以随便对孩子们进行“人身攻击”,对他 们施加语言暴力呢?也许很多年之后,中国的法律也 应该来关注这个被忽视的角落。 再谈谈你对大学教育的看法吧。 我已经有六年在大学任教的经历。每年我都给刚 从中学上来的学生们上写作课。天呵,他们的美感和 想象力都到哪里去了?中小学语文教育强加给了他们 一种对自己的个性或者说对人性不负责任的写作习惯 。我知道他们每个人都能够应付高考,但是他们中相 当多的一部分既没有写作的诚意,又没有对语言和生 活的敬意。还有就是“扩招”的问题。最开始,我的 班上只有二十个学生,现在一个班上有八十个学生。 这是大学里的“人口爆炸”。八十个人的写作课怎么 上呵?不久前,我读到一个美国人写的一本书。里面 谈到美国的人口增长对大学的影响,他注意到 了“instruct”(指导)与“educate”(教育)之间的 区别。他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与教 师之间的交流。对于数量庞大的学生,你顶多可以去 “指导”一下他们,而不可能充满情怀地去“教育” 他们。汉语中的“教育”这个词本来也是充满人文关 怀的,但是,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没有这种情怀了。 你显然已经厌倦了你现在的工作。 是的。我越来越厌倦了。我的一位同事在我上班 的第一个星期就提醒我,一个人不怕有多聪明,在大 学里教五年书就可以把他自己教成一个傻子。我本来 就不够聪明,而现在又已经教了六年书了…… 但是,你还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也许你的那位 同事应该修正一下他的说法。 是的,我还知道厌倦,这说明我的智商目前还处 在正常的范围之内。我是一个非常宽厚的老师,大概 这座城市里的不少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印 象。我从来没有对我的学生进行过考试,这是我的教 师生涯中值得炫耀的“业绩”。我从来不想给学生太 大的压力。相反,我认为,学生应该给教师压力,应 该经常向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令教师的大脑 亢奋,令教师的思想得到磨练。一个得不到学生挑战 的教师是一个不幸的教师。 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