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话(插画本)/中国科技史话

化学史话(插画本)/中国科技史话
作者: 编者:容志毅|总主编:王渝生
出版社: 上海科技文献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90
折扣购买: 化学史话(插画本)/中国科技史话
ISBN: 9787543978188

作者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道教科技史研究,主要承担科技史与科技文明的教学,出版专著《道藏说略》获中国出版界*高奖“第二届中国出版**奖”提名奖,在重点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化学史概况 17世纪,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这归功 于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意耳(Robert Boyle,1627— 1691),他在《怀疑派化学家》中**科学定义元素时提 出:“化学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寻找和认识物质的组成和 性质。”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它探究物质的 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同时,遵循这些规律进 行科学实验和实践研究。一直以来,人类都在探寻物质的 本源及其变化。因此,化学的发展历程比化学成为一门系 统的学科的历史要久远得多。化学的发展历程本身,其实 就是一部丰富的化学史。它既不属于化学,也不属于历史 ,而是化学与历史交叉科学史的分支之一,隶属于科学技 术史一级学科。 19世纪,伴随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和扩张,掀起了“ 西学东渐”的浪潮。“化学”作为近代科学的门类之一, 开始在清朝晚期的中国登场。“化学”这个名词在中国的 出现,始于清朝咸丰年间。1855年,近代思想家王韬 (1828—1**7)在上海从事新闻出版行业时,从中**地 会(China Inland Mission)创始人、英国人戴德生 (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口中得知“化学 ”一词。当时,王韬还将这个名词记录在他的《蘅华馆* 记》中。 “十有四*丁未,是晨郁泰峰来,同诣各园游玩,戴 君特出奇器,盛水于桮交相注,曷顿复变色,名曰化学, 想系磺强水(硫酸)所制。” 1855年,英国医师合信(Benjamin Hobson,1809— 1873)在上海出版了一种自然科学概论的著作《博物新编 (三集)》。其中初集为气象学、物理学和化学,提到“ 养气(氧气)”“轻气(氢气)”“淡气(氮气)”“炭 气(一氧化碳)”,而且**提到化学专有名词“硝强水 (硝酸)”“磺强水(硫酸)”“盐强水(盐酸)”,并 介绍了相关的化学性质和具体制作方法。1956年,英国人 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1829—1**0)在《格 物探源》中接*了“化学”一词的用法,并讲述了相关的 化学知识。如书的第三卷“元质(元素)”写道:“轻二 养一成为水,鏀一绿一成为盐(NaCl),铗一淡一养三成 为火硝(ANO3)。读化学一书,可悉其事。” “化学”一词以及与化学相关术语的引入中国,确实 始于清朝晚期。这表明只是到了近代,中国的传统文明才 和西方的近代科学,在交流和对话中逐步融入同一套科学 系统中,使用共通的科学话语。然而,中国古代化学产生 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确实又是源远流长, 值得后人自豪和继承的丰厚财富。 考古与田野所见化学知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流传“阴阳五行(金、木、水 、火、土)”的观念和学说。其实,这就是关于物质世界 本源及其变化的朴素认识。中国古人在“五行”的探索实 践中,火的历史尤为久远,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关于火的 使用和经验总结,直接成为人类新的解放手段之一。因此 ,我们讲中国古代的化学知识,还得先从火开始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