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9.44
折扣购买: 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精)/赏心乐事谁家院
ISBN: 9787549620845
。。。
文化超现代 我在香港电台普通话台主持了一个节目,取名“ 文化超现代”,主要是访问文、史、哲、艺术各个不 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表演艺术家,通过访谈与讨 论,对中国当前文化与艺术的探索,做些深入浅出的 呈现。为什么节目取名“文化超现代”呢?曾有不少 人问:“超现代”是不是“后现代”呢?我可以简单 回答,不是。“超现代”是有超越现代之意,是为了 超越“传统”“现代”这种简单的二分法,而非加入 以文化批判理论为依据的“后现代”阵营。 大约在四十年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还是一 个中学生的时候,在台湾出现了一场文化论战。在相 当程度上,这场论战延续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史 论战的议题,但因台湾当时还处于戒严时期,所以论 战不涉及政治、经济与社会等敏感议题,只集中在文 化思想层面。我还记得,那一代对文化思想有兴趣的 年轻人以为《文星杂志》提倡自由主义与全盘西化, 形成了一个“西化即现代化”的阵营,另一方则高举 传统文化的大旗,附和“复兴中华文化”政策。在我 们的心目中,官方提倡传统意识形态,只顾压制与禁 锢,让人没有自由,喘不过气来。因此,对于代表“ 现代化”的西化派,充满了好感;对现代化已充分发 展的欧美,充满了向往。回顾四十年前台湾的认知环 境,整个文化氛围是锢闭、黑白对立、非此即彼的二 元化抗争情况。固然是由于自己年轻,思维方式过于 简单化,但环境的压迫感也逼着年轻人采取简单化的 二分法,以求出路。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民 主、自由、富强、繁荣,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文化的落 后、封闭、独裁、压迫、贫穷、困苦。很自然的,我 也和大多数朋友一样,向往着欧美,鼓吹“现代化” 。 不过,我们当时对“西化即现代化”的论点、对 “全盘西化”的口号,却有些保留。我虽然还没学过 逻辑,但却知道有“目的”与“手段”之分,有“目 标”与“策略”之别。向往西方、提倡现代化的目的 ,不是要使中国人变成“黄皮白心”的香蕉型中国人 ,只知西方文化,抛弃自己的文化认同。学习西方, 提倡现代化,是为了让新一代的中国人生活得自由、 民主、美好、幸福,不要再做悲愤的中国人,要做快 乐的中国人。这样的想法虽然幼稚,过了四十年回头 看看,却也没错。 在文化论战的当时,有一位胡秋原提出一条出路 :“超越传统、俄化、西化,而前进。”对胡秋原的 口号及论点,我们觉得虽然有点道理,但没有具体的 实行方案,在“策略”上不可行,因此是空话。就像 我们当时读吴稚晖的文章,听他说自己是无政府主义 者,也提倡无政府主义理想,但实行却要在三千年以 后,只好以吴老先生常用的“质俚”语言回应:“放 屁。” 然而,历史的确充满了反讽。才不过四十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