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方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10
折扣购买: 荷花的光影(孙犁之旅)(精)
ISBN: 9787531738886
段华,1984年开始与孙犁先生联系,至2002年孙犁先生去世,打交道共18年。1985年第yi次与孙犁先生见面。19**年被免试录取进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学习。在南开读书期间是孙犁家的常客,也是年龄zui小的与孙犁关系zui近的人。16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绿色时报》副刊任编辑,与孙犁仍保持亲密联系。在**林业系统工作二十多年,是司局级**公务员。五年前援疆,现任**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长。著有散文小说集《红苹果季节》等多种。多年致力于孙犁研究及红色收藏工作,在《天津文学》《文艺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并与人合作主编了《孙犁全集》《孙犁选集》《回忆孙犁先生》等。
1982年,我在报纸上看到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孙犁文集》的消息,就省吃俭用,邮购了一套。那墨 绿色的封面,曾经伴我多少个不眠之夜呀。每一次拿 起那书,我就觉得激动和高兴。读过了孙犁的大部分 作品,我*喜欢他了,幻想着某**能亲自拜访他。 我努力从各种渠道打听他的消息,可是,我所在的县 城实在是太偏僻了,得到的他的消息总是不多。 有**——那时候我在淮阳中学,在学校的读报 栏里看到《文汇报》上刊登的孙犁的散文《青春余梦 》,很是喜欢。我牺牲了一个中午的时间,一字一句 地把这篇文章抄了下来,反复地阅读,并把阅读心得 写成一篇文章《树与人》,投寄给创刊不久的《中学 生阅读》。很快,杂志社回了信,说是稿子留用了。 这也是我所写的关于孙犁的文章中*早的一篇。 过了不久,《中学生阅读》的主编何宝民老师到 淮阳出差,到淮阳中学时,校里的领导抓住这个机会 让他给同学们做个报告,他在**台上特意问起了我 ,而我那天偏偏没有参加这个报告会。报告会结束后 ,同学和老师都告诉我这个消息,我才在老师的带领 下到何先生的住处和他见面。在谈话中,他说他刚刚 拜访过孙犁,并鼓励我到天津去找他。又过了两个月 ,《中学生阅读》刊出了我那篇文章,据我了解,那 个栏目刊登的学生作品,迄今为止就我那一篇。 暑假来了,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我的父母,父母 也很支持我,就让我借到京津旅游以见世面的机会去 看望孙犁先生。 应该说,我对孙犁老人,是怀着敬畏的心情的。 对于他这中外闻名的文坛宿斗,我有很大的神秘感。 我踏上旅途后,给先生提前发了信,说想见一见他。 车轮撞击的节奏远远没有我的心跳得快。车到天津站 时,我还忐忑地想:能见上吗? 在多伦道208号(原216号)院,好不容易找到了 孙犁先生的住处,我不敢直接进去,就写了一张纸条 ,央求正在院子里玩耍的一个儿童送进去。拿纸条的 孩子还没有出来,一个中年妇女却来了,笑着说孙先 生请我赶紧进屋去。我后来知道,这位中年妇女叫杨 玉珍,在孙犁先生家里做保姆;一直到老年,她还在 孙犁先生家里,直到他卧病在*以后才离开他家。我 跟着保姆阿姨一进门,就看到孙犁先生站在那儿等我 ,我的手和先生那创作过伟大作品的手,紧紧地握在 一起。我感到那手的温暖。 让座,倒水…… “你来的信,我收到了,给你来不及回信了。段 华呀,你年龄这么小呀!”老人微笑着说。他坐在一 把旧藤椅里,靠着一张旧书桌,我注意到书桌边压了 一张纸条,写的字大意是:本人年老多病,谈话时间 不宜过长。 “我来了,不就行了吗?”我调皮地说。 听了这话,老人爽朗地大笑起来,我也笑了。 “你发表在少年报刊上的文章,我看了。少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