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
原售价: 66.00
折扣价: 52.10
折扣购买: 王国维全传
ISBN: 9787010043135
陈宏祥,1937年出生,上海嘉定人。长期从事文史编辑、研究、写作的资深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所著《王国维与文学》、《王国维与近代东西方学人》、《王国维年谱》、《王国维传》及《<人间词话><人间词>注批》等论著,曾相继获北方十五省、市、区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曾荐其《王国维与近来东西方学人》、《王国维年谱》为研究王氏生平学业“不可不读之书”;《人民日报》(海外版)、《文学评论》及《新华文摘》等均载文评价陈著诸书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国维研究之新水平,影响普及海内外。此外,其执笔统纂《谭震林传》、《七十年征程(江渭清回忆录)》等传记著作,亦享有广泛的声誉。
六、一试而中入“州学” 天才并非生来就露光芒。少年王国维忧郁、赢弱,同畏怯、神经质又 爱幻想的少年歌德非常相像。他父亲王乃誉则把希望、慰藉集中到教育长 子成才上。所以居家以后,在“课子自娱”的过程中,他把少年苦学比为 “磨镜”,教导王国维下苦功,炼意志,打好学问的底基。从日记可以看 到,乃誉公除了督责王国维学好私塾课程,以备科举考试之外,他亲自“ 口授指划”的,一是写诗题对。他曾取仰山书院的童题诗《红杏枝头春意 闹》命王国维作诗。后来,王国维把这个诗题作为“名句”写进了《人间 词话》“境界说”里。二是临帖习字。他以“笔、墨、力”作为书法的“ 三字金针”,把着手教王国维练习悬腕、运笔、施墨的功夫,要求经过“ 惨淡经营”的苦练,达到“气韵生动,趣味闲逸”,端秀厚重。王国维即 使在成了大学问家以后,还是一丝不苟书写文稿,字迹端厚有书卷气,就 是出于这样的“幼功”。三是鉴别书画古器,这应该是乃誉公自年少时在 苦难中谋生、独立练就的绝技。他向王国维传授了“鉴赏四毋”的秘诀, 就是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直到 临终前,他还指着罗振玉托王国维带回送鉴的“董幅”(董其昌书画)告诫 说,“仅仅款字可信其六分,画不能一二信”;又说,“叔翁(罗氏)巨眼 ,然犹不能抉摘确实,则此道难与不知言矣!”后来,王国维在上海哈同花 园里鉴别金石古器,不管谁送鉴,也不管别人天花乱坠说得多“古”,经 他认定是“假”的,任谁再辨,他也绝不改口。功夫就是这样来的。 由于教子心切,乃誉公对少年王国维的苛责也就难免了。他在日记中 曾这样责备王国维:“教其不可畏事,示其不可卤莽”,然而做事言谈, 却总是“畏缩拖沓”,写字“游衍随意”,读书犹“脱辔之马,脱鞴之鹰 ”,“一纵不可收”,云云。王国维年龄日长,乃誉公忧虑益增。眼见十 四五岁了,乃誉公仍感长子“少年毫无英锐不羁,将来安望有成?”他在给 王国维改字、“指示作字之法”的同时,又阅其“作文卷”,命其“抄文 学书”,以便从中受到启发;然而,在乃誉公看来,长子奉命抄书“虽不 惮烦”,却并不能从所抄书中悟得“佳处”,“可知治学亦非愣然能进” 。乃誉公甚焦虑,“不患吾死,患吾身之后,子孙继起不如吾”;不禁感 叹,“求才难,而欲望子弟才过其父尤难!”人称“知子莫若父”,乃誉公 对长子之才,看来并未真知。这同王国维译介“德国之大诗人格代(歌德) ”之父斥责少年歌德“畏葸”不长进,不是如出一辙吗? 这大概就是代沟吧! 不过,乃誉公的要求是重于学业方面,所以严责之外,也不乏宽松慈 祥。有时候,他带着王国维去拜访老师陈寿田,共话如何改进私塾教学; 有时候,他偕同王国维走亲访友,或者去郊外游览观海;夜阑人静了,父 子俩也会随意切磋诗文,商讨生计。例如,读书与经商,前者属仕途,后 者属营生,乃誉公都是亲见或亲历过的。他问长子何者为好,以便就其所 长作出选择。他还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教导长子应该怎样走向社会,善 处人事关系,谈论“为人处世之方”。 严峻的科举考试日渐临近了,这是在“孔圣先师”牌位下拜师苦读的 学子不可不跨的一道门坎。王乃誉既要望子成龙,对此当然少不了操心烦 神。他曾让王国维去亲友处借来试帖揣摩,又命王国维评述“朝考卷”。 试帖原是唐代用来考经文的一种试卷,有点像后来学堂里考试的“填充题 ”;朝考则是清代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又经殿试,由皇帝钦赐官职前的最 高档次的廷试。 拳拳为父心啊! 16岁,值壬辰年(1892年),王国维参加了岁考。据《海宁州采芹录》( 下)载,当年的岁试题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七八月之间雨集,夜归读 古人书(生)》。这该是从朱熹集注的《四书》里拈出的考题,“七八月之 间雨集”句,出诸《孟子·离娄(下)》,紧接在王国维后来以“赤子之心 ”论后主词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之后;季氏即鲁大夫季孙氏, 屡见于《论语》,是被孔子贬斥的“为富不仁”的典型。难以推测王国维 是怎样按照“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脱”这样 一套八股程式来做文章的。但到甲午前后,“八股文”也开始“解放”, 可以“破程式”,“放言时事了”。据以推想,“而求也”之“求”,当 指孔子学生冉有(字求)。《论语·季氏》记孔子三呼“求!”朱老夫子在集 注中说,孔子对“瘦鲁”以自肥、不义图富贵的季氏“深罪之”,并斥责 他的学生冉有“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他教导冉有:“有国有家者,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八股”即“制义”(或“制艺”), 亦称“时文”。考官取了“富于周公”的季氏来做考题,这在内忧外患日 迫、政已危而国将颠的当时,倒是件颇堪玩味的事情。 那时,海宁尚称州,属杭州府。考前考后,王乃誉为长子应考张罗不 歇。二月间,县(州)考揭晓,称“出案”,王乃誉偕同王国维,带了幼子 国华去州府前看名次;随后又忙着备船为王国维赴杭州参加府试作准备。 须知,有的考到六七十岁须发皆白了,还是“童生”、“文童”,只好一 而再、再而三地参加“童生试”。必须县、府试都过了关,经由省学政主 持的“院试”合格,方能成为“生员”(秀才),取得名正言顺当塾师的资 格,并在岁试(科考)过关以后,参加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的乡试。如果中 试,就由“秀才先生”晋升为“举人老爷”了。 看来,王国维在县(州)府试中,没有像乃誉公担心的那样“弃甲曳兵 ”。夏六月,他以岁试第21名,入了海宁州学。《清史稿·忠义列传》及 逊帝溥仪在王国维自沉后发的“上谕”中,皆称他“诸生”,盖自此而来 。少年应试,一试而中,使王国维“名噪乡里”。就连乃誉公,原先对长 子有无“英锐”之才缺乏信心,甚至批评他“妄意自为无敌”,这时也有 点刮目相看了。他在日记中说,亲友“赞静儿不去口,余不以为然”。这 既表示了他对长子前程的更高期望,而窃喜之情亦现于字里行间焉。 P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