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70.00
折扣价: 44.80
折扣购买: 没有法兰西就没有美利坚
ISBN: 9787547324813
作者简介:让·朱尔斯·朱瑟兰德,法国作家、外交家,法国驻美国大使,历史学博士。1902年到1925年,他担任法国驻美国大使,对美国参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译者简介:安丰科,山东日照人,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现为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广东省翻译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外国语言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语法教学。主持、参与教育部等各类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获得多项教学奖励,并指导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
第1章 罗尚博伯爵和在美法国人——引自未出版文稿 美国独立战争已经进行了五年。美法同盟条约也已缔结了两年,该盟约的唯一目的是“有效维持美国的自由、主权、独立绝对不受限制”,它使我们法国人与“叛乱分子”共同经历了布鲁克林战役(Battle of Brooklyn)、特伦顿战役(Battle of Trenton)、布兰迪万河战役(Battle of Brandywine)、萨拉托加战役(Saratoga Campaign),时而捷报频传,时而溃不成军。最近,德斯坦伯爵(Comte d’Estaing)在格林纳达(Grenada)取得海上和陆上双重胜利的消息传来,法国人民都情绪高涨。然而,还没高兴多久,就传来了他在萨凡纳(Savannah)战败的消息。这场旷日持久、前途未卜的战争让整个法国都感到焦虑不安。 在1780年的头几个月,有报道说英国要奋力一搏,这次不是向美国派遣几艘军舰那么简单,而是要大兵压境。一出大戏即将开幕,人们都摩拳擦掌、拭目以待。我们可以远渡重洋来援助这个为正义而战的民族。这个民族的领袖是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这个 民族驻巴黎的代表。我们所有的士兵都赞扬这个民族的美德。像十字军士兵一样的热情在法兰西青年们的心中重燃,而这次远征实际上也是十字军东征以来法国在海外进行的最重要的一次远征。这是一项真正神圣的事业——为自由而战。“自由”是一个神奇的词汇,当时触动了许多人的心。伏尔泰曾说过:“为什么自由如此可贵?因为它是无价之宝。” 那些有幸被允许参加此次远征的人,必定会见证令人难忘、也许是独一无二的事件。这次远征也是法国在过去一千年中参与的三次意义最为重大的军事行动之一。其余两次分别是:1066年的黑斯廷斯战役(Battle of Hastings),此战决定了英国的命运;另一次是1214年的布汶战役(Battle of Bouvines),此战确立了法兰西王国的强国地位。 为自由而战的心态的一个显著结果是,有众多加入战斗的人通过写日记、画草图记录对战争的印象。没有哪次军事行动期间产生过如此多的文学作品和如此多的画册。 因为参战者们观察和叙述的热情高涨,我们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留下的笔记、书信、日记和札记。罗尚博伯爵(Comte de Rochambeau)这样的陆军将领留下了日记和实录;沙特吕侯爵(Marquis de Chastellux)这样的参谋长留下了日记和回忆录,他是法兰西学院的成员,改编过莎士比亚的作品,写过《公众的幸福》(Félicité Publique)——富兰克林认为这部著作表明沙特吕侯爵是“人类真正的朋友”;随军神父罗宾(Abbé Robin)叙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对这场战争持怀疑态度的洛赞公爵(Duke de Lauzun),英俊、无礼、放肆、浪荡,犹如唐璜(Don Juan)转世;但他又是一名勇敢、顽强、优秀的士兵,和他的几个同伴一样,最后上了断头台。在他的日记里,战斗故事和爱情回忆交替出现。此外,还有各级军官的日记,如德蓬伯爵(Count de Deux-Ponts);布罗意亲王(Prince de Broglie),也上了断头台;塞居尔伯爵(Count de Ségur)是陆军元帅的儿子,后来当上了院士,又做了大使;马蒂厄–杜马(Mathieu-Dumas),后来当上了那不勒斯国王约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的战争大臣(当时的约瑟夫·波拿巴还不为人知);来自瑞典的伯爵阿克塞尔·德·弗森(Axel de Fersen)是罗尚博伯爵的助手之一,负责安排法国王室逃亡瓦雷纳(Varennes),后来在瑞典被暴徒杀害;罗尚博伯爵的另一个助手克罗莫特–杜布男爵(Baron Cromot-Dubourg)留下了笔记、地图和素描;还有布朗夏尔(Blanchard)这样谦虚的军需官,他写日记的视角与众不同,观察到了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他的语气就像一个随从,与同伴们的领袖气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页一页地翻看,我们能看到其中出现了拉法耶特侯爵(Marquis de Lafayette)、科希丘什科(Kosciusko)等最初的积极分子。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人,其名字永远不会再被记起:贝尔捷(Berthier)、拉佩鲁斯(La Pérouse)、拉塔奇–特雷维尔(La Touche-Tréville)、拉梅特兄弟(Lameth brothers)、布干维尔(Bougainville)、屈斯蒂纳(Custine)、协助王室出逃瓦雷纳的布耶(Bouillé)、“拉贝尔·普尔”号战斗中的拉克罗谢特(La Clocheterie)、将在立宪会议中担任战争大臣的迪波塔尔(Duportail);年轻的塔列朗(Talleyrand)是后来某位政治家的兄弟;年轻的米拉博(Mirabeau)是某位演说家的兄弟,他本人通常以身材魁梧而闻名,被称为“酒桶米拉博”,要么拿着酒杯,要么举着剑;年轻的圣西蒙(Saint-Simon),当时还不是和平主义者,也不是圣西蒙主义者;叙弗朗(Suffren),他的海军中队已经迎来了未来的指挥官巴拉斯(Barras),巴拉斯当时是本地治里团的军官。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人代表了法国的过去,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代表着法国的未来。 有些日记已经出版,比如在美国印刷的克罗莫特—杜布男爵日记的英语版,但有些已经遗失,还有一些仍未发表。尽管关于这场战争已经有了很多描述,也很详尽,但有了这些新资料、新文献,我们就可以再一次跟随华盛顿和罗尚博伯爵的脚步,以不同方式重温从哈得孙河到约克河的重要旅程。这两人的文稿保存在国会图书馆中,仅有一部分可供使用。这些未发表的手稿提供了一份朴实的记录,与军队首脑们冷静又严肃的官方报告形成对比。手稿的副本也保存在国会图书馆,由罗尚博伯爵的另一个助手克洛森男爵路易(Louis Baron de Closen)整理。这名助手心思缜密、乐观热心,凡是与职责有关的事,他都认真对待;与责任无关的事,尤其是麻烦事,他也都尽心尽力去做。华盛顿的一些未发表的信函也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有些信函上面的题字都还保存完好,如:“公文——致弗吉尼亚威廉斯堡的罗尚博伯爵阁下”。全文都是这位杰出领袖特有的笔迹,苍劲有力、不徐不疾、毫不含糊、没有遗漏、没有赘笔、没有缩写。写信人一生坦荡,问心无愧,超越了财富利益,超越了党派之争。 此外,英国政府非常慷慨地公开了档案。无论是开战后伦敦印刷的敌对双方相互谴责的小册子,还是现在可以看到的这些信函,都诉说着在纽约内外、在约克镇的碉堡内、在法国和在美国的战壕里,每天都在发生些什么。 本书荣获1917年首届普利策历史奖,作者是法国作家、历史学家、法国驻美国大使让·朱尔斯·朱瑟兰德。作者出版本书的出发点是以史为鉴,告诉美国政府,与法国结盟则美国兴,因此美国加入法国所在的协约国集团是英明之举,而历史的走向表明,作者的观点是科学的、透彻的、高瞻远瞩的、预言性的。 本书共7章。第1章以罗尚博伯爵与华盛顿之间的关系为主线,解读了法国人对美国人和英国人的不同态度,剖析了法国帮助美国实现独立的动机。第2章讲述了朗方上校对华盛顿城建立的重要贡献。第3章讨论了华盛顿对法国盟友态度的变化。第4章研究了法国人对林肯这位伟人的印象。第5章详述了在本杰明·富兰克林诞辰两百周年时一枚特别纪念徽章诞生的过程。第6章讲述了作者与哲学家、莎士比亚研究者霍勒斯·霍华德·弗内斯之间的交往,剖析了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立场和关系。第7章聚焦于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