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者(精)

模仿者(精)
作者: (英)V.S.奈保尔|译者:蔡安洁
出版社: 南海
原售价: 39.50
折扣价: 25.40
折扣购买: 模仿者(精)
ISBN: 9787544277556

作者简介

V.S.奈保尔(V.S.Naipaul):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50年代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开始出版文学作品。著有《米格尔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大河湾》《自由国度》《游击队员》《非洲的假面剧》和“印度三部曲”“美洲三部曲”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1 我战后不久初到伦敦。过了几日,我在肯辛顿高 街找到一处寄宿公寓,人们管它叫私人旅店。房子是 夏洛克先生的,他自己不常住,只把阁楼留作自用。 马耳他籍的女管家列安妮告诉我,夏洛克先生有时会 在阁楼和一位年轻姑娘共度良宵。“这些英国姑娘! ”列安妮不屑地说。她自已有个私生子,是战事刚结 束时一场冒险的产物。她带着孩子住在地下室。在阁 楼和地下室之间,在纵欲无忧及其沉重代价之间,我 们房客过着逼仄的生活。 我一周付夏洛克先生三几尼的房租。我的房间细 长,像本立着的书,衣橱活像口棺材,房里有好几面 镜子。夏洛克先生有十五个房客,每人每周收三几尼 ;他有一个情妇;他西装的布料细软得都能吃下嘴。 我对他充满了钦慕之情。我既不通达伦敦社会的人情 世故,也不习惯北方人的面相和肤色。夏洛克先生在 我眼里气度不凡,不是律师商人就是个政客。他喜欢 摸着耳垂探着头听人说话,我觉得这样充满了魅力, 便模仿起来。我知道欧洲最近发生的事,并为此深感 痛苦。尽管我每周仅靠七镑勉强过活,却向夏洛克先 生倾注了全身心的、无声的同情。 冬天,夏洛克先生死了。我原本毫不知情,直到 从列安妮口中听到他被火化的消息。夏洛克太太没有 亲口把死讯告诉列安妮,这让后者颇受冒犯,并有点 担心未来。死亡在伦敦是如此迅速而悄无声息,这个 事实让我不安。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来伦敦之后从未想 到过死亡,也从未见过送葬的队伍。在我的故乡加勒 比伊萨贝拉岛,无论晴雨,午后的气氛总会被送葬的 队伍闹得活跃起来。而夏洛克先生就这么死了。好在 列安妮担心的情况没有发生,寄宿公寓的运作照旧。 夏洛克太太始终没有露面。列安妮依旧住在地下室。 两周后,她邀请我去参加她孩子的受洗仪式。 我们要在下午三点前赶到教堂。午饭后,我回到 狭小的房间等待。天很冷。屋里暗了下来,我留意到 屋外光线诡异,死气沉沉,却又似蕴含一股铁青的怒 气。然后天空飘起了雨,颇不寻常的毛毛雨:雨滴颗 颗分明,我能听见它们敲打窗户的节奏。 急促的女性脚步声在台阶上响起。我房间的门被 推开。列安妮有半张脸洗过了,洁白光净。她手握着 沾染化妆品的棉球,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想你一 定想知道,外面下雪了。” 雪! 她挤着眼,压着唇,用棉球扑着脸颊——宽大的 手掌,粗长的手指,小小的棉球——又跑了出去。 下雪了。属于我的元素终于来了。雪花,轻盈无 比的碎冰,细碎而棱角分明。但最迷人的还是光。我 出门来到黑暗的走道,在窗前站了一会儿,然后开始 爬楼,朝向天窗走去,在每层楼都停下来张望街道。 地毯铺到了尽头,楼梯在一个狭窄的走道处结束。我 头顶是天窗,脚下是没入黑暗的楼梯。阁楼门半掩着 ,我走了进去。空荡荡的房间里有一盏颇不自然、毫 无生气的荧光灯。废弃的房间阴冷萧瑟,无遮无盖。 地面光秃秃的,让人觉得凄凉。布满灰尘的报纸上搁 着一张床垫,此外还有一面破旧的蓝绒布被单、一张 摇晃的书桌,仅此而已。 我站在窗前。窗框扭曲,墙面剥落,这里脆弱的 结构让楼下的房间显得那么坚实。我感觉到自己的脸 上映着死气沉沉的光亮。雪花飘浮着,打着旋儿。它 们触到玻璃,变成一层融化的冰。窗外铅灰色的天空 映着一块块白色和闪亮的黑色屋顶。被轰炸的废墟一 片洁白,灌木、丢弃的瓶罐和盒子的线条都被雪勾勒 出来。我看到了这幅景象。然而这一片静美和我有什 么关系?从这间房望出去,丑陋的烟囱里冒出细细的 褐色的烟,紧挨废墟的灰泥墙被紧紧支撑加固。从这 间地上摆着床垫的空荡的房间向外看去,我觉得这座 城市的魔力消失了,眼前的景象仿佛暗示着这座城市 及其居民的凄凉无助。 床垫一张,书桌一台。夏洛克先生生前会不会有 更多的家具?这么个地位显赫的人,衣着讲究,这间 房见证了他的享乐时光。我打开书桌抽屉,看到一张 磨毛了边的身份证,上面有夏洛克先生工整的笔迹。 抽屉里还躺着一张皱巴巴的照片,上面是一个穿着毛 衣和羊毛裙的丰满女孩。摄影师颤抖的手让照片显得 很不寻常,就像某篇杂志文章中有关重大事件的相片 ,仿佛这是照片中的人留下的唯一影像。女孩一脸单 纯,面孔并不醒目,尚未被堕落之行和q隋妇”这个 词必将赋予她的神色所染。她站在后院,身后的房子 像是邻居家的。我在脑海重现当时的场景:照片是在 她熟悉的家中拍的,或许是某个初夏周日的午后,就 在午餐前。拍照的一定不是夏洛克先生,或许是女孩 的父亲或者兄弟姐妹?但不管怎样,在这个房间,照 片中那爱意冲动的一瞬间已烟消云散。身处这个位于 许多烟囱之间的废弃房间,后花园的女孩必定觉得身 处异国。 我觉得自己应该保留这张相片,转念一想还是放 回了原处。我暗自思忖:这事儿可不要发生在我身上 。我想避开的是死亡吗?但这是所有人都将面临的结 局。那就让我在身后留下更多的痕迹吧,让我的遗物 得到尊敬,不要让我死后被人耻笑。然而在当时,即 便我努力寻找字词表达我心中所想,却早已明白,我 尚未启程的旅途已在我一生都避之不及的海难中终结 。P3-6

★ 我们生活在借来的文化里!
★ 我们是一群漂泊无依的模仿者,找不到精神的归宿,一次次挣扎着冲破混乱,却揭开了更大的空虚的序幕。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的经典作品,获1968年W.H.史密斯奖。
★ 幽默里怀着深沉的感慨与悲悯,勾勒出一部“人生错乱的悲喜剧”。
★ 这片迷人而错乱的天空下,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
★ 只有奈保尔能做到,对那么多东西持否定态度的同时,又将它们阐明得一清二楚……他总是直言不讳,直抵症结,作品充满了无所顾忌的傲慢陈述和一针见血的深刻洞察。——《旧金山纪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