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传(上中下)/百科史学传记丛书

杜月笙传(上中下)/百科史学传记丛书
作者: 章君榖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
原售价: 158.00
折扣价: 93.30
折扣购买: 杜月笙传(上中下)/百科史学传记丛书
ISBN: 978750008450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出身寒微先世难考 中华民国二十年六月十*,耗资纹银四十余万两,筹建经年的 “杜氏家祠”落成;时值杜月笙(镛)先生四十四岁,事业绚烂之 极,声誉如*中天,以他个人的心情来说,“衣锦荣归,踌躇满 志”,约略可以当之。 因为他出身一个小商人的家庭,三岁失恃,五岁失怙,八岁那 年,爱他如同己出的继母,以生活所迫,脱离杜氏门庭。杜月笙依 食外家,十五岁出外谋生,赤手空拳,渡江到上海求生存,打天 下。外祖母送他到半途之中的八字桥,相对泣别,当时他泪眼望着 高桥,立了个誓: “来*我若不能荣宗耀祖,誓不言归!” 廿九年后,杜月笙在浦东高桥原籍“奉主人祠”,众庶腾欢, 百朋*锡,盛况堪称**,时至**,仍然有人津津乐道,许为民 国开元以后,太平盛世的无上豪举。先总统蒋公题赠匾额,再颁祝 词,此外赠匾的还有三位退职总统暨执政,徐世昌、曹锟、段祺 瑞;以及吴佩孚、章太炎、于右任、李烈钧、张学良、张宗昌、马 福祥、班禅等,致翰章祝词的有胡汉民、汪精卫、郑孝胥、杨度、 何成溶、谷正伦、杨杰、一邓锡侯,全国各省各埠,均派代表专程致 贺。在杜月笙与其家人之后列队行进的亲友,多达五六千人。上海 市民,几于空城而出,麇集街道两侧参观。曾有人说,当时盛况. 较诸伦敦英皇加冕,亦无逊色。 然而无可否认,杜月笙在这一派花团锦簇、雍容华贵之中,他 的内心仍有几许悲酸,一缕惆怅。除了回首当年的艰辛,他还有一 腔憾恨;由于父母死得早,近支族人丁口单薄,杜月笙不但对他的 先世茫无所知,甚至连他祖父的名讳也说不上来。 幸有一代朴学大师,古文泰斗章炳麟(太炎),根据杜月笙儿 时听闻杜家是由浙江海宁迁来这一点,详征博引,考校杜氏世系, 确定江南之杜,以山阴杜衍始著。章太炎为此特地写了一篇《高桥 杜氏祠堂记》,为传诵一时的皇皇之作,同时也是为杜月笙写传记 *重要的一篇文献: “杜之先出于帝尧。夏时有刘累,及周封于杜,为杜伯。其子 隰叔违难于周,适晋而为范氏,范氏支子在秦者复为刘,以启汉 家。故杜也、范也、刘也,皆同出也。杜氏在汉也,有卫史大夫 周,始自南阳徙茂陵。自是至唐世为九望。其八祖皆御史大夫。惟 在濮阳者祖七国时杜赫,自江以南无闻焉。宋世有祁公衍,实家山 阴,江南之杜自是始著也。高桥者,上海浦东之乡也。杜氏宅其 地,盖不知几何世?其署郡犹*京兆。末孙镛自寒微起为任侠,以 讨袄寇,有安集上海功,江南北豪杰皆宗之。始就高桥建祠堂,祀 其父祖以上,同堂异室之制,近世虽**犹然。故诸子庶不立别 庙,独为一堂,以昭穆叙群主,盖通制然也。凡祠堂为阯八亩,其 堧地以待设塾及图书馆,所以流世泽率后昆也。余处上海,久与镛 习识。祠成而镛请为之记。夫祠堂者,上以具岁时之享,下使子孙 瞻焉,以梱致其室家者也。杜氏在汉唐,其为卿相者以十数,盛 矣。上推至帝尧,又弥盛矣。虽然,自尧之盛,尚不能覆露其子, 使袭大宝,其余虽登公辅,赐汤沐之邑,曾微百年,后之人至不能 指其先世里居所在,此镛所知也。为子孙者,岂不在于自振拔乎 哉?和以处宗族,勤以长地材,福倍汉唐盛世可也。其兄弟不辑, 其居处*愉,祸倍矜寡无告可也。抑闻之古之训言,保姓*氏以守 宗枋,世不*祀,不可谓不朽。称不朽者,惟立德立功立言,宜追 观杜氏之先,立德莫如大司空林,立功莫如当阳侯预,立言莫如岐 公佑,其取法非远也。镛既以讨贼有功,其当益崇明德,为后世程 法。然后课以道艺,使其就文质,化为畔谚,以企于古之立言者。 有是三者,而济以和宗族,勤地材,则于守其宗枋也何有。不然, 皆之九望,奄然泯没于今者七八矣。虽有丹楹之座,穷九州美味之 飨,其足以传嗣者几何?吁!可畏也,乃记之云尔。” 章文中所称的:“宋世有祁公衍,实家山阴,江南之杜自是始 著也。”以及“自尧之盛,尚不能覆露其子,使袭大宝,其余虽登 公辅,赐汤沐之邑,曾微百年,后之人至不能指其先世里居所在, 此镛所知也。为子孙者,岂不在于自振拔乎哉?”其实,杜月笙对 于纂修谱牒这一桩大事,始终念念不忘,曾经多方致力,民国十九 年(1930)起,即已分刊告白,广事征集资料。一九四九年,犹仍 延请学人代为编纂,可惜大功尚未告成,中共渡江,杜月笙挈家人 匆匆赴香港。这部未完成的族谱,因之束诸高阁。 襁褓之中丧母失妹 杜镛,字月生,后改月笙。民前二十四年,逊清光绪十四年 (1888)戊子,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诞生于上海县高桥镇杜 氏祖宅杜家花园。 杜家花园,其实是一幢湫隘狭窄的平房。当中一问堂屋,两侧 各有卧室两间,由杜月笙的伯父和父亲杜文卿,两兄弟一家一半, 同屋各炊。屋后,有一座小小的园子,种些果树、花卉。早年杜文 卿两兄弟都很穷,祖宅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环堵之室,茨以蒿 莱,蓬户甕牖,上漏下湿;仅可聊蔽风雨而已。后园的花果,乏人 经营,任其自生自灭,每当长了些不成熟的果实,顽童们便翻墙而 入,摘它一个精光。 杜月笙是杜文卿的长子,但他降临人世,杜文卿却并不在家, 他为了谋生,和朋友在上海杨树浦,开了一家小米店。由于经济关 系,他把妻儿留在乡间祖宅,艰苦度*。每当杜文卿无法接济家 用,杜月笙的母亲朱太夫人,便去帮人洗衣服,赚取微薄的工资。 高桥镇,旧名天灯下,又称天灯头,位于上海县城东北三十六里 处,地属高昌乡,第二十二保。由于一条黄浦江将上海县横剖为二: 江东的地区叫浦东,江西的地区*浦西,因此,杜家素称浦东人。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