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话养生

黄帝内经话养生
作者: 张登本//孙理军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0.30
折扣购买: 黄帝内经话养生
ISBN: 9787802286740

作者简介

孙理军教授,女,1961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多年,先后出版著作16部、教材14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代表著作有:《王冰医学全书》、《难经发挥》等。 张登本教授,男,194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内经》研究专家,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的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主编教材、论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代表作有: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内经词典》、《内经的思考》等。

内容简介

夏季指立夏到立秋前,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 节气。夏季在五行中属火,烈日炎炎,自然界万物盛长而成实,万物生长 得很茂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 交,万物华实。”人体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人体阳气。 故《黄帝内经》强调顺应夏季的变化而养阳养长,突出自然界的一个“长 ”字。 (1)夏季防病 中医阴阳理论认为,夏月阳热盛于外,伏阴潜于内;自然界地下井水 寒凉,人体胃肠功能下降,肾气不足,人与自然均为外热内寒之象,故夏 季饮食不可过寒贪凉,过食冷饮,多食则易伤脾胃,令人吐泻;胃肠功能 较弱不宜过食肥甘之味,以食清淡易消化食品为宜,为此夏季饮食要特别 注意,是夏季养阳的一个方面,尤其是现在电扇、冰箱、空调广泛应用的 情况下。《黄帝内经》曰:“生病起于过用。”睡用电扇、空调,过食冷 饮,室温过低等过用均会损伤人体阳气而产生新的冰箱病、空调病等。为 此,夏季时人体要适应炎热,要使情志阳气疏泄,注意养护体内外阳气。 其一,预防暑邪致病。夏季炎热多雨,脾胃功能虚弱,暑湿之邪易侵袭人 体,致疰夏和中暑之疾。研究表明,炎夏之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受 到影响,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条件反射障碍,嗜眠,工作效 力和机体免疫力下降,血液中球蛋白减少;也可导致体温升高,血液浓缩 ,黏度增大,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心电图往往有改变,尤其是最高气温 在35℃以上的所谓“热浪”天气,有的可持续十几天、几十天。其危害程 度可致人于死地。仅以美国为例,从1932-1936年就有15000人死于热浪, 其中1936年一年中因之致死的就高达4768人。1972年夏,数十天的热浪席 卷印度,有时最高气温达50℃,有8000人死去。1987年7-8月,热浪侵袭希 腊、意大利、南斯拉夫等地。有120多名希腊人因闷热罹病死于医院,650 多人窒息于卧室,400多个儿童因出汗不止,脱水夭折。与此同时,印度 100余人丧生于47℃的酷暑中。可见夏季暑热危害之大。预防疰夏的方法在 于平时饮食的调理,多清淡少油腻,以使脾胃和健,则暑湿之邪无所感; 秋冬之季常服用一些补肺健脾益气之品,亦可预防夏季之疰夏症。已患疰 夏者可以芳香化湿,清利湿热等法健脾和胃,如每天用鲜藿香、佩兰各40 克、飞滑石、焦大麦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有一定效果。预防中暑 的方法在于合理安排学习工作时间,做到劳逸结合;防止在烈日下暴晒。 做好室内降温防暑工作;保证睡眠、保证饮食营养丰富;家中常备防暑饮 料和药物,如西瓜、芦根汁、绿豆汤、酸梅汁、霍香正气水、十滴水、生 理盐水等,及时补充丢失的津液。其二,夏季还要特别注意预防肠道传染 病的发生。夏季最易“病从口入”,因此,要保证饮食卫生,不喝生水, 不吃腐败变质之物。我国自古就有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但不能将丢弃腐 馊之食误认为是浪费,以致曲解勤俭节约。古人就此曾有“色恶不食,臭 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论语》)及“秽饭、馁肉、臭鱼,食之 皆伤”(《金匮要略》)的论述。在饮食中适当佐以生蒜作为辅料,可以有 助于杀灭各种致病菌。 此外,还可以根据《内经》理论,施行“冬病复治”保健法。从小暑 到立秋的这段时间,前后分为三伏,又称“伏夏”,这期间的气温全年最 高,阳气也最盛。根据中医学“春夏养阳”的原则,一些冬季常发的慢性 病及一些阳虚阴寒内盛的疾患,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 病、慢性腹泻、虚寒性脘腹痛、腰痛、肢体痛等病证,可以通过伏天的调 养治疗,使病情好转甚至痊愈,待冬季大寒之时不再发作,此种方法即为 “冬病夏治”。具体方法可用穴位敷贴,伏针(埋针)灸治、中药内服或熏 吸等。伏夏期间,对于一些体质虚弱,年老体衰及慢性疾病患者可以适当 选用一些中成药滋补剂,如《养老奉亲书》曰:“夏至以后,宜服不燥热 ,平补肾气暖药二三十服,如双蓉九、八味九之类,以助元气。”古人对 此曾有“补在三伏”之说法。具体方法是,根据病情,选服参芪片、胎盘 片、固本丸、灵芝液、参苓白术散等药物。其中以治疗中老年慢性支气管 炎效果最好。其具体方法是:一是内服药。以温肾助阳为主,用金匮肾气 丸、右归丸等。二是外敷法。可取炙白芥子21克,元胡12克,细辛12克, 甘遂20克,共研为细末,用新鲜生姜60克捣汁调糊,分别摊在6块直径5厘 米左右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药糊直径约3厘米,贴在双侧肺俞(第三胸椎 棘突下旁开一寸半)、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膈俞(第七胸椎 棘突下旁开一寸半),然后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贴后局部灼烧 疼痛,可以提前取下;如局部微痒或温热舒适,可多贴几个小时;若局部 起水泡、破溃、疼痛,要停止敷药,并防止皮肤感染。每伏一贴,隔十天 换一副,每年用三副。试验证明,连续应用可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机体 的过敏状态,提高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对过敏性哮喘、老 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疗效。三是针灸法。用七星针在大椎(第七颈椎 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间,约与肩平)、厥阴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肺俞、定喘(大椎旁开三至五分)、 心俞等穴位上敲击,再用0.7厘米厚的鲜生姜片贴在上述六个穴位上,放上 枣核大小的艾柱隔姜燃熏,每穴灸3次,在三伏天中共灸12次。隔姜灸可使 温热渗透组织,促进血液循环二驱散寒湿。伏天气候炎热,腠理疏松,气 血畅通,容易达到温阳散寒的目的。 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