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2.09
折扣购买: 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女儿的回忆)(精)/文学纪念碑
ISBN: 9787549565092
阿里阿德娜·艾伏隆(Ариадна Эфрон,1912-1975) 昵称阿莉娅,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大女儿。阿莉娅聪颖不凡,幼年即展现观察和写作的天赋,从小即和母亲患难与共,流亡海外期间是和母亲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长期在国外的困苦生活,加上父亲的影响,1937年3月,阿莉娅怀着满腔希望只身返回祖国。1939年8月27日深夜,阿莉娅突然被捕。经过十七年集中营和流放生活的磨难,阿莉娅终于在1956年重获自由,然而,母亲早在1941年8月31日在小城叶拉布加自尽。阿莉娅将自己的余生全部献给母亲的未竟事业,整理、注释并推动出版母亲的遗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茨维塔耶娃将近三十年的生活与文学活动最直接的见证人,阿里阿德娜·艾伏隆未能完成关于母亲的回忆录便于1975年辞世了。
阿里阿德娜·谢尔盖耶夫娜·艾伏隆 (1912—1975) 玛丽娅·别尔金娜 母亲领着女儿行走,两个人, 艰苦平凡中透露出尊严。 也许,上帝正注视着我们, 也许,我们只能留下悲叹…… 1918年 “在严酷的未来,你要记住我们的往昔:我—— 是你的第一个诗人,你——是我最好的诗。”这是玛 丽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当年为年幼的女儿阿 莉娅写的诗句,阿莉娅长大以后牢牢记着母亲的嘱托 ,并把这些诗行引用在献给母亲的回忆录当中。在革 命岁月和二十年代初,在莫斯科,凡是遇见玛丽娜· 伊万诺夫娜的人,都会记得她的女儿——两条腿很长 ,身材瘦瘦的小姑娘,天生一双蓝得出奇的大眼睛, 目光锐利,严肃,那神情完全不像是个女孩子。 明眸——两汪宁静的湖水, 蕴藏着造物主神奇的发现…… 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她们母女俩都形影相随:她 们一起去艺术宫(如今作家协会设在那座楼房里)参加 文学晚会,诗人巴尔蒙特、勃洛克、别雷、茨维塔耶 娃常在晚会上朗诵他们的诗歌作品;她们一起去蒙苏 罗夫斯基剧院创作室;一起去沙地尼古拉大街,到巴 尔蒙特家里去做客。巴尔蒙特曾写道:“这母女俩, 更像是两姐妹,生就的诗人心灵,力图完全摆脱平庸 的现实,在幻想之中自由生活,目睹这种精神不能不 让人感动,在类似的艰苦条件下,换了别人,准会垂 头丧气,在贫病交加中等待死亡……这母女俩却是苦 行修炼、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看到她们,我心头不止 一次重新鼓起勇气,而在此之前,内心的锐气和力量 几乎丧失殆尽……在大饥荒的日子里,如果玛丽娜还 有六个土豆,她会分给我三个。”母亲把食物送给别 人,会得到年幼的女儿阿莉娅的默许,尽管这女孩儿 才七岁,她自己也在挨饿,就已经懂得了有饭吃要跟 别人分享;她常常把自己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身体瘦 弱的妹妹伊丽娜,妹妹饿极了会哭闹喊叫,1920年伊 丽娜饿死在保育院里,还不到三岁…… 玛丽娜·伊万诺夫娜和阿莉娅当年在鲍里斯格列 勃巷的住所既舒适又宽敞,对开的双扇门颜色雪白, 前庭楼梯上铺着地毯,住宅里房间很多,坐落在不同 的楼层,小小的楼梯、台阶,上上下下,从一个地方 通向另一个地方,恰好能适应演员们古怪的癖好。现 在,这所住宅里来了一些新住户,厨房成了公用的厨 房。玛丽娜·伊万诺夫娜整个冬天都住在一个房间里 ,她害怕去以前的育儿室取她需要的书籍,因为那里 比大街上还要寒冷。一个白铁打造的小火炉,起了个 名字叫“资本家”,它几乎吞噬了所有的家具,女主 人不加分别地劈、砍、锯,把桌子、凳子、柜子全都 弄成劈柴,以便生炉子做饭取暖。 “没有面粉,没有面包,跟邻居借来的一普特土 豆,只剩下十二磅,放在书桌下边,这就是全部的储 存了!……无政府主义分子沙尔利拿走了谢廖沙那块 布瑞考特牌老式金表,妈妈去找过他上百次,既要不 回表来,也见不到钱。(这种牌子的金表现在值一万 两千卢布,能买一普特半的面粉。)” 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还曾坐火车到乡下去,指望 用东西交换食品。不料每次出行的结果都跟期望相悖 ,也不像别人那样多少都有所收获……她过于相信别 人,日常生活能力太差。她耐着性子排长队买定量供 应的鲱鱼,买面包,用小雪橇往家里拉烂土豆,那些 土豆是从公家贮存土豆的地下室里挖出来的,按着名 单出售。然后她和阿莉娅再进行挑选,几乎要扔掉一 半,剩下能吃的,就从小火炉里夹出几块燃烧的煤炭 ,点燃茶炊,在里面煮土豆。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试 图用茶炊熬黄米土豆粥,弄得堵塞了水龙头,茶炊再 也不能流水了,结果,茶炊变成了煮饭锅。 “阿莉娅,清洗东西,准备去幼儿园!” 阿莉娅收拾几个盆儿、一只小桶、一个军用铜水 壶,把它们清洗干净。玛丽娜·伊万诺夫娜就带着这 些家什出门,去坐落在莫恰诺夫卡街的幼儿园,凭借 就餐证领取午饭,然后去普列齐斯金卡街的食堂,多 少还能得到一点儿食物,那是几个好心人安排的。顺 路她还要排队买面包,把背包、桶都装满,踩着街上 的雪堆、顶着呼啸的风雪回家,走路特别小心,生怕 摔跟头,怕盛在桶里的汤撒出来。阿莉娅在家里等候 ,房间里不开灯,很黑,她害怕老鼠,就用被子把头 蒙起来,房子里的老鼠到处乱跑,胆子大极了。妈妈 终于回来了,她点燃小火炉,把汤和粥一股脑儿都倒 进一口锅里,在火炉上加热,然后母女俩坐下来吃饭 。如果有人帮忙,或者能弄到吃的东西,这样的日子 凑合着能“填饱肚子”,不过,常常遇到什么东西也 弄不回来的时候,那样的日子只好忍饥挨饿了…… 所有这些经历都属于日常生活!至于说到生存意 识:“……精神生活有进展,我写诗,写剧本,阿莉 娅写她的笔记。” 一张红木桌子,玛丽娜·伊万诺夫娜既在上面切 菜做饭,也在上面洗衣服,洗衣服的方法独出心裁: 她把衣服平铺在桌子上,用刷子蘸上肥皂水使劲刷。 日常生活容易对付,很快就会清洗完毕。母亲和女儿 坐下来,打开自己的笔记本。阿莉娅面前的笔记本很 薄,是带横格的练习本,玛丽娜·伊万诺夫娜使用她 自己的手稿本。小火炉的温度有限,房间里总是寒气 逼人,只有把皮袄披在身上才暖和一点儿。阿莉娅写 字很认真,不遗漏一个词,她知道,母亲写作的时候 ,自己不能打扰她,不能让她分神。阿莉娅所写的, 全都跟她的玛丽娜有关。她知道,卡萨诺瓦是什么人 。她知道剧本《奇遇》、《凤凰》。她知道长诗《少 女王》、《跨上红骏马》、《叶果鲁什卡》。她知道 ,在那饥饿寒冷可怕的年代里,母亲写了多少首诗。 她知道,她全都知道!她常常是第一个听母亲朗诵的 人,有时候还会提出自己的看法,给母亲出主意,因 为她随时都在母亲身边。 “阿列奇卡,你说,剧本《奶奶》‘最后一个词 ,她说的最后一句话,该是什么呢?是不是叹息?或 许她在叹息中咽了最后一口气,这样写是不是更准确 ?”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