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0.80
折扣购买: 艺术小史:从史前岩画到当代艺术
ISBN: 9787542686534
◎ 作者简介 夏洛特·马林斯(Charlotte Mullins) 出生于1972年,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BBC艺术节目评论员。先后就读于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曼彻斯特大学、萨塞克斯大学。曾任《艺术评论》(Art Review)、《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馆刊》(V&A Magazine)、《艺术季刊》(Art Quarterly)等艺术刊物的编辑,并多次担任艺术奖项的评委。二十余年来,马林斯发表了大量关于当代艺术、建筑、设计和艺术史的文章。出版过《当代艺术的人物画创作》《女性主义艺术小史》等十余本关于视觉艺术的著作。 ◎ 译者简介 黄格勉,北京大学艺术史论及经济学双学位,伦敦大学学院博物馆学文学硕士。现为艺术从业者和自由译者。译有《伦勃朗的眼睛:天才与他的时代》(合译)。
1 最初的标记 17 000年前,在法国南部的一个洞穴系统里,两个人爬过狭窄的洞口,沿着一条长而曲折的通道深入其中。洞内有一条河流,顽强地穿行于岩石间,在他们下方发出潺潺的水声。在这个黑暗的通道中,外界的任何声音都无法传进来。大人手持火把,燃烧的火焰吐着烟,火光摇曳。少年紧随其后,目光注视着洞壁上刻画的野牛和驯鹿。有的地方洞穴收窄,他们不得不手脚并用。有时候,他们要绕过早已灭绝的洞熊的骨架,骨架上的犬齿已经被之前造访的人取走,制成了吊坠和项链。 两人一起来到了洞穴系统的最远处,距离洞口半公里远的地方。在那里,他们不停平衡着脚跟,以免陷入泥中拔不出来,然后蹲下身,用随身携带的一块锋利的岩石,从潮湿的洞穴地面上切下了一大块泥。他们抬起这块泥——双脚在泥中陷得更深了——将其搬到了一块凸起的岩石上。然后,他们开始慢慢地将柔软的泥塑造成两头野牛,每头有成人一只手臂的长度。这对野牛依岩石的轮廓而塑,却又骄傲地凸出于表面,雄性野牛昂首立于雌性野牛之后。 两位创作者站起来,高举火把。野牛似乎有了生命,它们的鬃毛竖起,独特的驼峰和尾巴在摇曳的火焰中微微颤动。 * * * 他们制作这两尊塑像是在举行某种生育仪式,以庆祝生命的神奇创造吗?还是说,那个少年被带入法国图克·多杜贝尔(Tuc d’Audoubert)的洞穴系统,是为了行成人礼,一种通往成年旅程的仪式?我们只能猜测。图克·多杜贝尔的这两只野牛来自旧石器时代。它们是史前的,是在书面记录开始之前,甚至是在文字发明之前制作的。它们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浮雕(浮突于背景表面的雕塑)。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可以利用洞穴中留下的线索——保存在泥土中的脚跟印迹,以及雕塑上留下的指痕,来推断野牛是如何以及由谁创造的。这些痕迹真是不可思议——似乎野牛刚刚雕塑出来,在泥上留下指纹的艺术家刚刚离开。但我们无法确定,这些雕塑为何而制作。这样的艺术,对我们的祖先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我们今天而言,又意味着什么?他们是否曾将自己制作的这些视为“艺术”? 在本书中,我们将探索来自世界各地丰富多样的材料,所有这些今天都被视为艺术。但我们所说的“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术语。它的含义和价值随时间变化,但最终是为了表达超越言语的东西而创造的。当代画家阿里·巴尼萨德尔(Ali Banisadr)曾说,从洞穴艺术开始的所有艺术都是关于魔法的。他说,洞穴艺术家“试图触摸魔法,用我们无法真正理解的视觉语言表达某些东西。它始终是关于魔法的”。这意味着什么?巴尼萨德尔并不是在谈论“阿布拉卡达布拉!”的魔法,不是从帽子里变出兔子的那种,而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一种无法解释的能量。这种魔法可以转化一个物体或墙上的一组标记,并赋予它传达强大想法的能力,这是口头语言远不能及的。有时这些想法表达得十分简明扼要,有时却又具有令人惊叹的复杂性。艺术家利用这种魔法,将最简单的标记或日常材料——木炭、石头、纸张、颜料——转化为艺术作品。 当艺术家雕刻动物或绘制人物时,他们并不一定是在试图创造一个逼真的形象,而是在表达关于那只动物或那个人物的重要信息。这就是为什么,艺术——无论外表看起来多么丰富多样——最终都有一条共同的主线。历史上的艺术家(包括史前时期)一直在寻找表达自己想法的最佳方式。这就是艺术自身的“魔法”,它让艺术能够与我们建立联系,能在情感上触动我们,即使有时我们也无法解释其原因。艺术可以帮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它是非常强大的东西。 在本书中,我们将从最古老的艺术遗址出发,穿越时空,探索艺术和艺术家如何塑造和影响我们的世界。尽管过去的艺术史叙事暗示了有一条清晰的历史路线可供我们依循,但实际上并没有。相反,我们将一起走过多条不同路径,探索它们是如何相互交织的。我们将会遇到那些无名的艺术家,就像上万年前塑造野牛的那两个人。我们还将遇到那些生前受到赞誉,但后来一直被忽视的艺术家。有些艺术家至今仍然家喻户晓,而有些尽管才华横溢,但却鲜为人知。我们将一起周游世界,重新发掘被遗忘的艺术家,扩展传统的艺术史观。 我们的旅程始于10万年前,这听起来难以置信。当时,现代人类首次通过磨碎红赭石并将其粉末(色料)与骨头燃烧后产生的脂肪汁混合来制作颜料。南非的布隆博斯洞穴(Blombos Cave)中,曾发现了装有10万年前颜料的海螺壳。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这么早的艺术品,壳中备盛的颜料可能是用于身体装饰或葬礼的。但制造颜料,从而有目的地、创造性地改变世界的能力,是存在的。 现代人类在约6万年前开始从非洲迁徙到欧洲和亚洲时,他们已经开始使用颜料在物体和墙壁上画装饰性标记了。装饰可以使表面更具吸引力,但还没有更深层的意义。罐子上的点状和十字形纹样,并没有试图告诉我们有关生命和人类的内容。我们需要艺术来传达这些信息。到目前为止,人们尚未在非洲发现史前壁画,但更晚一些出现在印度尼西亚和欧洲的史前壁画之间的相似之处表明,一种共通的思维方式早在人类大规模迁移开始之前,就已在非洲诞生。这个假设令人心驰神往,但到目前为止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 一些最早的已知标记,是在洞穴墙壁上发现的红色点状物和手印,旁边还有动物图案。使用鸟类的空心骨头做喷管,将红赭石颜料喷向手部,就可以在洞壁上留下一份手部轮廓图案。在法国的肖维(Chauvet)洞穴中,可以看出一个史前人类有一根弯曲的小指,他们独特的手印在整个洞穴系统中重复出现。在婆罗洲,早期的手印存在于东加里曼丹的一个偏远洞穴系统中;而在苏拉威西岛,它们出现在蒂姆普森洞穴(Leang Timpuseng)的石灰岩壁上。这些手印组,都是在大约35 000年前制作的,它们相隔数千公里,但传达着相同的信息:“我曾在此,这是我的标记。”这些手印不是艺术作品——它们更像是签名,可能是由那些受委托绘制动物的人留下的。早期的动物画,才是最早的艺术作品。现在,我们的旅程才真正开始。 ★享誉世界的人文通识系列,BBC艺术评论员倾情开讲 本书为耶鲁大学出版社“小历史”(Little Histories)系列新作,延续了贡布里希《世界小史》视野广阔、简练生动的风格。作者夏洛特·马林斯是艺术史博士、BBC艺术评论员,长期担任艺术奖项评委,深谙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与新动向,以亲和的笔风和敏锐的当代视角,带领读者游历艺术长廊。 ★串联10万年全球艺术发展轨迹,萃集6大洲文化瑰宝,全面搭建艺术知识框架 本书以时间为轴,上至史前的颜料和动物画,下至近期的考古发现与艺界新趋势,涵盖绘画、版画、雕塑、摄影、摄像、行为艺术等各大艺术领域。40个主题,搭配40张原创版画,跟随夏洛特·马林斯重返创作现场,邂逅数百位举足轻重的艺术大师,一窥创作者的心路历程;认识250余件必须了解的伟大作品,解锁名作背后的奥秘;理解30多个改变历史的艺术流派,洞悉艺术的发展脉络与前景。 ★省略生涩的术语,适合全年龄段的美术通识书,助益提升审美力与艺术修养 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艺术史,每章以一段“时间旅行”开篇。从史前洞穴,穿越到中世纪教堂,造访艺术家的画室,看见作品背后的创作巧思……让读者仿佛亲历了艺术的诞生过程。零门槛通关艺术之旅,打卡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风格流派,无压力看懂名画。不挑阅读场景,既可一口气读完,也可利用碎片时间翻阅,让艺术成为生活的日常。 ★以多元视角重新诠释艺术之美,一部写给当代读者的艺术史 许多艺术入门书籍都写于几十年前,当时人们对艺术和艺术史的态度与今天大不相同。本书立足全球化的当下,超越西方视野,放眼尼日尔河谷、秘鲁、爪哇、拉帕努伊岛和澳大利亚等地,为那些曾经繁荣璀璨,但持续遭受掠夺和忽视的艺术正名,力图打破以西方男性为中心的单一艺术史叙事。本书与时俱进,及时捕捉到新的考古发现(如2021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洞穴野猪图案)、新的艺术动向(如2018年碧昂丝在卢浮宫拍摄的音乐短片)和新的主题(如气候变化、后殖民、性别流动),引导我们思考艺术的无限可能。 ★让女性艺术家“上桌”,她们的光芒不再被掩盖 “女性必须赤裸才能进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吗?”1989年,艺术团体“游击队女孩”在海报上发出这样的质问。然而时至今日,翻开艺术史,我们能看到的女性艺术家依然寥寥无几。伟大的女艺术家究竟在哪里?马林斯用大量篇幅回答了这个问题,带领我们认识从古至今那些被忽视的女性艺术家: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吉耶曼·伯努瓦、克拉拉·佩特斯、玛丽·卡萨特、凯绥·柯勒惠支、希尔玛·阿芙·克林特、莉娜·克拉斯纳……她们拥有卓越的才华,艺术造诣不输同代的男性,却往往从史书上被抹去。“她的历史”(herstory)应当被看到! ★便携开本,装帧清新治愈,爱不释手的掌上博物馆 精选80幅名作彩图,四色印刷,图文紧随,让美的历程跃然纸上。书脊锁线胶订,牢固耐翻。内文采用80g画册用纸,触感上乘,更有书卷气。小32开,轻便易携带,随时开启纸上艺术之旅,通勤、出游和宅家的理想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