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汇编·清末卷:化学

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汇编·清末卷:化学
作者: 王祖浩
出版社: 上海辞书
原售价: 3000.00
折扣价: 2400.00
折扣购买: 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汇编·清末卷:化学
ISBN: 9787532658442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祖浩,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化学课程研制与科学能力测评研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第一、二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初、高中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主编,教育部中考化学命题质量评估组组长。曾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0余部。\"

内容简介

\"清末化學教育發展與化學教科書的特色 王祖浩 清末,清政府興辦洋務運動,廢除科舉制度,開辦新式學堂,從西方國家引入近代化學,促進了化學教育在全國的初步形成及推廣。同時,順應時代的發展,一系列新式化學教科書出版發行,以滿足各級學堂開設化學課程之需要。因此,清末是我國化學教育體系創立及中學化學教科書創生的關鍵時期,該時期爲我國化學課程的形成及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國化學教育的早期探索,在中學化學課程設置及化學教科書編寫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清末化學教科書的編寫水平、内容設置、知識編排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化學教育早期的發展水平。 一、我國早期的化學與化學教育 (一)我國古代化學的成就與近代化學知識之引入 我國古代不論在燒製陶瓷、冶煉金屬等工藝化學方面,還是在煉丹術、醫藥化學等方面都取得了諸多令人矚目的成就,其水平遠遠超過當時的西方國家。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涉及石油、製鹽、金屬冶煉和鑄造;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記載了製鹽製糖、器物燒製、金屬冶煉、燒煉礦石等技術。這些著作出版年代早於西方,技術也比較成熟,如《天工開物》詳細介紹了倭鉛(鋅)的冶煉方法:把爐甘石(ZnCO3)和煤炭餅裝入煉鋅罐,『封果泥固』,『其底鋪薪,發火煆紅,罐中爐甘石鎔化成團。冷定,毁罐取出』。上述記載對鋅的煉製過程、技術要求描述得十分清楚,從中也可窺其化學原理。 遺憾的是,近代化學并不是由我國古代化學演進而來,而是從西方國家傳入我國。究其原因,與清朝的社會制度、文化傳統、教育環境等有關。近代伊始,歐洲逐步擺脱了中世紀封建專制的桎梏,隨着文藝復興、啓蒙運動的興起,科學家們不僅進行了大量的科學實驗活動,還興起了轟轟烈烈的科學革命,在諸多科學領域的基礎理論和方法論上均有重大突破,極大地推動了歐洲國家的科學進步,促進了近代化學的發展。我國的封建統治,限制了人們的科學思維,阻礙了我國近代化學的發展和進步,未能形成化學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體系。 十九世纪中葉,西方的堅船利炮使清政府認識到發展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并從西方引入直接關係到軍事裝備的近代化學。咸豐五年(一八五五),英國醫生合信所著《博物新編》由墨海書館出版。該書分爲三集,包括氣象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和動物知識。傅蘭雅曾在《江南製造總局翻譯西書事略》中提到,徐壽就是從《博物新編》中學習化學知識,不但試驗書中所載方法,而且還研發書上没有的試驗。因此,不少學者認爲,我國的化學知識體系最早是從《博物新編》引入并傳播的,時間是在一八五五年前後。 (二)我國近代化學教育體系的形成 鴉片戰争之後,清朝内外交困,爲了維護清政府統治,晚清洋務派進行了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産和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我國早期的化學教育在此時開始出現萌芽。一八六二年,清政府創辦了京師同文館,開設了文字、天文、輿圖、算學、化學和格致等課程,拉開了我國早期化學教育的帷幕。曾國藩與李鴻章於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奏設江南製造局於上海,從事槍炮製造。江南製造局附設工藝學堂,開設課程,教授大量基礎和實用的近代技術知識。這些課程已初具近代學校學科分科教學的雛形。李鴻章認爲學校中應開設『格致、測算、輿圖、火輪、機器、兵法、炮法、化學、電氣學數門』,化學即爲其一。爲了防止受制於洋人,清政府十分重視西學書籍的翻譯,曾國藩認爲『蓋翻譯一事,系製造之根本』,必須『另立學館,以習翻譯』。京師同文館譯書局和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成立,尤以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所譯科學技術書籍數量爲多。江南製造局一八六七年設翻譯館,由著名學者徐壽等人主持,在翻譯西方近代化學教材上的貢獻尤爲突出。據統計,一八八〇年,江南製造局譯書一百八十多部,有關化學和化工的占三分之一,有六十多部。 同時,洋務派主張『多設學堂』乃『儲才之要端』。當時中國創辦了約三十所洋務學堂,爲近代中國培養了第一代科學人才。近代意義上的化學教育誕生於洋務學堂。自此,我國早期的化學教育逐步興起。 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清政府頒布了第一個新式學制——《欽定中學堂章程》,但未及實施。光緒二十九年,經對前章程修訂,正式頒行了《奏定中學堂章程》。這兩個章程對各級學堂開設化學課程的時間、講授内容、教學方法等都進行了明確規定。我國新教育體制的出現,促進了我國早期化學教育體系的形成。 二、我國早期化學教科書的創生 化學書籍的出版發行及推廣,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近代化學在我國的傳播和我國化學教育的發展。清朝末期,隨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化學教育體系逐步形成,各級學堂開始設立化學課程。爲了配合各級學堂化學課程的教學,化學教科書應運而生。 (一)我國近代早期化學書籍的問世 一八六八年,京師同文館丁韙良(William A.P.Martin)編譯了《格物入門》,其中第六卷《化學入門》被認爲是中國最早的化學教科書。該卷分爲四章,主要介紹了化學的含義、定律、常見氣體的製備及性質、金屬、酸類和有機化學等知識。該書出版之時,正值清末洋務運動興辦,爲了加快引進化學知識,我國出版了一系列化學譯著,其中較爲有名的是一八七二年由徐壽、傅蘭雅翻譯出版的《化學鑒原》。該書譯自一八五八年美國威爾斯(David A.Wells)的化學著作,主要介紹了無機化學知識。一八七五年,徐壽等人出版了《化學鑒原續編》,重點介紹了有機化學的知識。 (二)我國近代中學化學教科書的創生 清朝末期,隨着各學堂化學課程的開設,適合國民普及教育的化學教科書應運而生,其中大部分譯自外國化學教科書,也有少部分是中國人自己編著的化學教科書。這些化學教科書較之早期的化學書籍而言,在體系編排、内容設置以及知識呈現上更適合學生學習和理解,因而被廣泛用於各級學堂的化學課程中。 …… \" \"【编辑推荐】:建议关键字多次重复,300字左右 《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汇编·清末卷:化学》是《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汇编·清末卷》的一卷,全四册,收录1903—1911年出版的中小学化学教科书共38种,全面反映了清末化学教科书的面貌,是清末化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