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50
折扣购买: 吾家小史(精)
ISBN: 9787535469427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他的书籍长期位居**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中国**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佳书奖、金石堂*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〇〇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〇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秘史朦胧 三年前,在上海的一家茶室,一位八十多岁的韩 国老人,满脸皱纹,但身板挺直,带着助理和翻译, 出现在我面前。 我安排他们坐下,沏上茶水。 老人立即就作自我介绍,他和我一样,也姓余。 九百年前,宋朝派出不少使臣去高丽,其中有一位姓 余的,办完事情后留了下来。到**,余氏家族在韩 国已经繁衍到两万四千多人,其中有不少成功人士, 遍布科学界、传媒界、企业界。他本人,便是一个集 团公司的老板,已经退休。 九百年前?宋代?姓余的使臣?两万四千多个后 裔?……我一听,立即来了精神。 老人急切地问我:“我们余姓,在中国怎么样? ” “人数不多,但也不错。在我比较熟悉的文化领 域,就有不少代表人物。”我说这话的时候,心中想 的是**诗人余光中,**小说家余华,**音乐家 余隆,以及已故的**传媒人余纪忠……这些人,都 是我的好友。 “我想证实一下,我们余姓的男人,是否有两个 共同点?”老人严肃地问。 “哪两个共同点?”我饶有兴趣。 “一是倔。”老人说。 我想了一想,说:“对。” “二是特别疼老婆。”老人说。 我连忙向翻译确认:“他是说怕老婆,还是疼老 婆?” “疼。”翻译说。 我立即轮番想了想那些同姓朋友的家庭,忍不住 笑了,便大声地回答:“对!” 老人很满意,立即站起身来与我紧紧握手。 余姓,古代的历史线索比较模糊,好像是从秦代 的“由余”氏派生出来的。反正历来不是大姓,也没 有出过太大的名人。到了宋代稍有起色,除了那位出 使高丽的余姓官员外,还有一位出使契丹的叫余靖。 好像余姓比较善于与周边世界交往。据宁波余君方先 生考证,宋以后,浙江余姓的线索也渐渐明晰起来, 其中“上林车头余氏”一脉显然与我家特别亲近。 但是,余姓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族群,历来颇多纵 横驰骋的脚印,因此,我*愿意离开谱牒排列,把目 光放得广远一点。例如,公元十三世纪余姓中所出现 的奇迹,就特别吸引我的注意。 简单说来,在当时激烈角逐的蒙古*队、西夏王 朝和宋朝这三个方面,都十分醒目地冒出了余姓。其 中两个方面,显然是由原来少数民族的姓氏改为余姓 的。 先看看西夏王朝这边。《 元史 》这样记载着一 个叫余阙的官员的来历: 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家河西武 威。父沙喇臧卜,官庐州,遂为庐州人。 请看,这个余姓的官员是唐兀人。唐兀人其实就 是西夏王朝的*项人,来自古羌民族。 西夏王朝是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队毁灭的,灭得 很**,没有多少人活下来。据《 西夏书事》记载: “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 也就是说,一百个唐兀人只能活下来一个,其他九十 九个都死了。这活下来的一个,改姓了余。 奇怪的是,打败唐兀人的蒙古人中,也冒出了一 批姓余的人,而且明确表示是从蒙古姓改过来的。一 九八二年在四川西昌发现的《 余氏族谱》上有这样两 句诗:“铁木改作余姓家,一家生出万万家。”还说 : 吾余氏祖奇渥温,胡人也,入华夏而起于朔漠, 初号蒙古,铁木真出矣。 唐兀人改姓余,和蒙古人改姓余,两者有什么关 系?有人认为唐兀人中极少数的幸存者是先被战胜者 改为铁木,后来再改为余姓的。但是,也有学者不同 意这种猜测。对此,我的朋友、西夏史专家李范文教 授说,余氏的形成和流脉,是西域历史的一个重大难 题,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只不过,有一点已经可以肯定,我们余姓中极为 重要的一脉,本来不姓余,也不是汉人,而是由古代 羌人繁衍而来。他们从惊天血火中侥幸爬出,改名换 姓,顽强生存。他们说不出清晰的家族谱系,却能“ 一家生出万万家”,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据调查 ,现在中国各地余姓的*大部分,都与这一个脉络有 关。而且,就精神气质而言,**的余姓朋友,凡是 身心比较坚毅,无惧长途跋涉的,可能都与古代羌人 脱不了干系。 十三世纪那些年月,大家还没有搞清余姓和蒙古 人的血缘关系,却有一个名字把蒙古人吓了一跳,那 就是抗击蒙古*队*有力的将*,叫余玠。 余玠是在一二四二年出任抗蒙总指挥的,具体职 位是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当时,半个世界都在 蒙古马队的踩踏下颤抖,但是由于余玠的高明策划, 合川钓鱼城居然像一座铁铸的孤岛,保持了整整三十 六年的不屈态势。结果,蒙古大汗蒙哥死于钓鱼城下 ,改变了蒙古*队的战略方向,由此也改变了世界历 史。只是余玠本人未得善终,才指挥了几年就死于他 人的诬陷。 余玠画下了宋朝在*事上*动人的一笔,尽管这 一笔已经无救于宋。元朝终于取代了宋朝。 但是,谁能想得到呢,九十几年后元朝也走向了 灭亡,而为元朝画下*动人一笔的将*,也姓余。尽 管他的这一笔,也已经无救于元。 为元朝画上这一笔的将*,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个 由唐兀人演变而来的余阙。在元朝岌岌可危、农民起 义*围*安庆并*后破城的时候,作为守将的他自刎 坠井而死,妻子相与投井。与他一起赴死的大批官员 中,记有姓名的就有十八人。安庆城的市民知道余阙 的死讯后,纷纷搬出楼梯爬到已经破城后的城墙上, 说要与此城共存亡,誓不投降。当时城墙已被焚烧, 冲入烈焰自愿烧死的市民多达一千余人,实在是够壮 烈的。 有记载称,余阙死后没留下后代。但是,当时为 余阙作传的**学者宋濂访问了余阙的门人汪河,知 道余阙还留有一个幼子叫余渊。 余渊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为捍卫元朝而死的,但他 仍然接*了明朝,还在明朝中过举人。根据几部《 余 氏宗谱》记载的线索调查,余渊的后代也是强劲繁衍 ,至今在安徽合肥大约有五千多人,在桐城有一千多 人。四川有一万多人也很可能是余渊的嫡传,但还无 法确证。 …… 余姓,实在让我晕眩了。早的不说,就在宋代那 个去了高丽的使臣之后,就有唐兀人的余,铁木氏的 余,抗击蒙古人*坚决的余,*后为蒙古人政权牺牲 得*壮烈的余……在十三世纪的马蹄血海中,为什么 一切对立面的终端都姓余?为什么*后一面破残的* 旗上都写着一个“余”?为什么在战事平息后一切邀 功论赏、荣华富贵的名单中却又找不到余? 细细想来,这几脉余姓几百年来全是被动生存。 灾难,灾难,永远是灾难。我的祖先面对一个个扑面 而来的灾难,先是尽自己的能力辨别道义,然后就忠 于职守。 当然余家也会有一些不肖子孙在一代代的血火沙 场上成为败类,但他们好像并没有使自己的家族整个 **。因此,历**很难找到哪一支骠匪悍盗,以“ 余”为号。记得十七年前我在东南亚游历时曾有一位 余姓老者向我出示一本手抄家谱,家谱扉页上用比较 生硬的毛笔字写了这样四句诗: 余孙啸荒沙, 财帛奉老家。 闭户逐不肖, 唯仁走天下。 可以猜想,也许是余家的一个孙儿在荒漠上呼啸 成势,获得不义之财送回老家,但他的祖父把大门关 上了,还在门内教训了他两句。诗就是这位祖父写的 ,写得比较粗糙,可见是一位乡间的平民老汉。 我想,在余家的历**,这样的老汉可能不止一 位。他们都是灾难中的生存者,因此*不给别人增添 灾难。 余氏家谱我看到过很多,每次翻阅,都能从密密 麻麻的长辈姓名间看到他们在接连不断的灾难间逃奔 、挣扎、奋斗、苦熬的身影。这个清清朗朗地顶着一 个“人”字的姓氏,无法想象为什么自己的一部部家 谱全都变成了灾难史。 今后还会这样吗?可能还会这样。这是余家的命 。 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