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79.80
折扣价: 51.10
折扣购买: 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ISBN: 9787540780340
贝恩德·施特弗尔(Bernd Stover),1961年生,历史学博士。曾在哥廷根大学与比勒菲尔德大学学习历史学。1991年,完成关于第三帝国民众心理学研究的博士论文。1994年访美后,转向冷战研究。目前是波茨坦当代史研究中心(ZZF)教授兼波茨坦历史研究所编外教授。著有《美国在冷战中的自由政策,1947-1991》(2001)、《冷战》(2003),《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问世于2007年春,被誉为可同美国冷战史学家盖迪斯的著作相媲美。
苏联方面也面临着相同的挑战与军事介入上的类 似局限。除了苏联的军事力量自然掌握在苏联共产党 手中这一事实外,双方的区别还首先在于苏联在军事 原则方面显示出更大的延续性。这种原则一直存在于 冷战期间,并延续到80年代。重大变化到1987年5月 苏共新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掌控红军后才出现。 在构思冷战战略之初,苏联的主要想法体现在 1946年斯大林公开着重表达过的、传统的列宁理论, 即认为同资本主义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十年后,赫 鲁晓夫将之修改为和平共处战略,并将其写入苏共党 纲中。然而,“和平共处战略”这一概念很容易引起 误解,因为至少在第三世界,同以往那样,它们仍然 把同资本主义所进行的军事斗争视为不可避免之举。 直至1951年,斯大林才明确下令制定针对核战争的战 略。不过即便如此,这种战略也仅仅是在理论上设计 了在可能范围内的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正如十一 年后,以苏联元帅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的名义出版 的关于苏联“军事战略”的集体论文集所明确指出的 那样。1941年德国突袭所引发的噩梦持续占据着苏联 人的头脑。这一点既体现在斯大林的言论中,也在 1960年1月14日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的那个著名的 公开声明中表露无遗。此外,一直持续到80年代的那 场争论也受到了影响:这场争论中,对于反德的保留 与“复仇”指责都致力于决定宣传导向。在这里,大 规模使用核武器(的想法)仍未遭到怀疑。正因如此, 1960年赫鲁晓夫才会炫耀地指出,全球核战争也是一 种战略性选择.它将使“那些突袭我们的一个国家或 数个国家……被完全从地球上抹去”。直到勃列日涅 夫,苏联才在官方形式上采取了一种双重战略。该战 略一直沿用到戈尔巴乔夫执政的第一年。该战略是: 尽管核战争不应该由苏联发起.但人们也许不能确定 的是,这场核战争会不会在西方的压力下爆发。假如 核战争不可避免,那么它就必须启动——因为在某种 程度上,它也可以被视作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在戈 尔巴乔夫的主导下,这种想法得到了修正:苏联的原 则不是为了准备一场未来战争,而是为了阻止一场军 事对峙。这是新任总书记在1986年华沙组织布达佩斯 峰会上的表示。一年后,该想法通过官方的渠道,成 为红军的军事领导准则。 在美国,1945年12月,第一份对苏作战预案出现 了。这是由杜鲁门于数月前下令制定的。这份由美国 空军修订成的“行动总方案”(OperationTotality, JIC 329/1)认为,在苏联突然袭击时,美国将在苏联 的20个城市中投下最多30枚原子弹。以便为本国传统 军事力量的动员赢得时间。此后,进一步的研究是由 联邦参谋部定期完成的,其内容通常针对苏联的突袭 而制定西方的相应反攻方案。从1946年6月到1948年5 月,属于这一想法的包括带有以下标号的方案: Pincher、Broiler、Bushwacker和Frolic。所有这 些方案都建立在美国拥有核霸权的基础上,并计划全 面动用原子弹。回头来看,1948年3月递交的研究报 告“Broiler”不仅特别富有启发性,因为它在第一 次柏林危机之初便已问世.而且事先设想在冲突升级 时用一场先发制人的核战争(FirstStrike)来打击苏 联——把34枚原子弹投向苏联的24座城市。此外,当 时核武器首次出现进一步扩散的迹象,以至于人们可 以转移对于该方案的怀疑态度。 同样在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开始制定的方 案“Sizzle”——这个名称多次变化(Fleetwood、 Halfmoon、Doublestar),直到1948年12月才最终确 定该名——首次显示出美国充裕的核生产能力。该方 案计划用133枚原子弹去轰炸苏联的20座城市。而这 一数字在当时也仅仅是可用原子弹总量的1/5。随后, 美国针对核战争的进一步方案极有规则地不断扩大战 略目标。在1960年12月,即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 SIOP-62”行动方案制定了3423个原子弹轰炸的精确 目标。14年后,“SIOP-5”罗列了2.5万个目标。 1980年,“SIOP-5D”则为核攻击敌国领土确定了4万 个目标。 P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