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大明史

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大明史
作者: 郑云鹏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大明史
ISBN: 9787516823767

作者简介

郑云鹏,200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出生在孔孟之乡,居住在十朝古都。虽有硕士学历,常惶恐自身学识不逮,唯有终日苦读,以求闻达于师长。虽不是科班出身,对历史的爱好与执着从未放弃。多年来,苦读中外史书,对唐、宋、明、清史情有独钟。擅长写作通俗历史,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看历史》《百家讲坛》《团结报》《战争事典》等历史类杂志之上。2018年10月出版《穿山看史:中国历史的81块碎片》,现为中国明史学会分会会员。

内容简介

立储之争 万历九年(1581)的某一天,明神宗朱翊钧往慈宁宫向李太后请安。当时李太后不在,宫女王氏端水让他洗手,他一时兴起,就宠幸了王氏。王氏受孕后,李太后询问皇帝。皇帝起先不承认是他的作为,李太后命人取《内起居注》查看,至此皇帝方勉强承认,后封王氏为恭妃。 万历十年(1582)八月份,王恭妃产下一男婴,虽然这是举国臣民欢庆的时刻,但万历皇帝朱翊钧却显得心事重重。他对这个男孩的母亲并无感情,此时他的感情有了依托,那就是德妃郑氏。郑氏是北京郊区大兴县人,父亲郑承宪,哥哥郑国泰,寻常人家。郑氏相貌标致、聪颖伶俐、热情大方,她能够陪皇帝读书,她懂皇帝的心思,最重要的是天下人都抛弃了皇帝,她不会抛弃。 万历十四年(1586)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因为对于他的生母的偏爱,皇帝对这位朱常洵倾注了过多的关爱,而此时由于皇二子的夭折,这使得朱常洵成为事实上的皇二子。皇帝对朱常洵的溺爱,已经使得群臣嗅到了空气中的危险性,立储问题解决不好,所有的人心都会不安。 按照年头算,皇长子朱常洛已经出生五个年头了,首辅申时行上疏说:“皇长子已经五岁了,请陛下早立为太子,以安天下臣民之心。”神宗接到首辅的上疏只批复一句:“皇长子年龄太小,等过两三年吧。” 大臣们已经吹起进攻的号角,不知道皇帝此时此刻知道不知道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一场延续三十年的战争。皇帝是明白人,他这头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他将郑氏由贵妃提拔为皇贵妃,消息一出,舆论又是一片哗然。户科给事中姜应麟说:“郑贵妃虽然贤惠,但她所生的只是皇三子,而恭妃所生的是长子,恭妃怎么能居于郑妃之下呢?伦理不顺,人心不安,希望皇上收回成命,顺应舆情。”神宗接到这份奏疏自然又气得不得了,虽然处罚了姜应麟,但更大的反对浪潮开始一波一波地涌了过来。 吏部员外郎沈瞡、刑部主事孙如法相继上言,都被处罚。但自明神宗处罚姜应麟的谕旨也指出立太子一定会依长幼顺序册立。此后大臣仍然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并于万历十八年(1590)集体要求册立,杜门请辞,向明神宗施加压力。明神宗只好推至第二年或皇子十五岁时,之后又推说延至万历二十年春举行。次年八月工部张有德提议需要动工准备,然而被明神宗以不准奏为由罚禄三月。首辅申时行与大臣等人上疏反对,明神宗大怒,申时行又暗中表明辩白。此事曝光后申时行名誉扫地,被弹劾后只得辞职返家。众大臣或被辞职,或被廷杖。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就在王锡爵刚刚回到京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神宗突然发出三王并封的旨意,并说日后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群臣等了几年,不仅没等到册立皇长子的旨意,反而等来了三王并封,顿时有了被欺骗的感觉,群臣纷纷指责皇帝言而无信。 光禄寺丞朱维京说“待中宫生嫡”向来无此成制,刑科给事中王如坚的措辞更加尖锐,他直接质问万历皇帝:“陛下将立储问题从十四年推到十八年,从十八年推到十九年,现在又推到二十一年,我们好不容易等到二十一年,却来个三王并封,如此言而无信、出尔反尔让人如何信服?”神宗接到王如坚的上疏气得浑身发抖。 礼部接到三王并封的旨意也打了个太极拳,礼部提出册封太子礼和三王并封同时举行。对于此议,神宗根本不理睬。群臣纷纷涌入内阁质问王锡爵,双方开始破口大骂。在这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王锡爵被迫收回这两张票拟,但皇帝那里并不屈服,朱翊钧绝望地对王锡爵说道:“朕为人君,耻为臣下挟制。若自认错,置朕何地?”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这位皇帝屈辱地低下了他的头颅。 这是文官政治的胜利,为了他们的信仰与教条,他们前仆后继,不惜丢掉性命与官职。 万历帝虽然取消了三王并封的旨意,但他还是以没有嫡长子为由,要求再缓两三年立储。文官中立刻又有人跳出来质问道:“你整天不跟皇后同房,如何能来嫡长子?” 万历帝连忙解释道:“去年冬天皇后身体染恙,朕已经看过了。”皇帝也知道此种解释是苍白无力的。这年的冬天皇帝和王锡爵进行了第一次见面,自从这位首辅上任以来,皇帝才第一次召见他。王锡爵还是老生常谈,皇帝自然很厌烦。回去后,王锡爵上了一道奏疏,他说如果久不立太子,外间就认为是郑贵妃在搞鬼,为了消除郑贵妃的嫌疑,皇上也应该立刻立储。 王锡爵这一招的确狠,他直接击中了皇帝的那个敏感部位。皇帝之所以一再强调郑贵妃也是支持立皇长子为太子的,就是因为他害怕外界对贵妃有什么非议,真是害怕什么来什么。王锡爵的话引起了皇帝的不安,他只好先答应万历二十二年让皇长子出阁读书。 虽然朱常洛能够出阁读书了,虽然他开始向着太子之位迈出了艰难一步,但皇帝对长子的学习并不重视。按规制,先生授完课后应该赏一顿酒饭,但给朱常洛授课的先生需要自带饭食,而且连笔墨都要自备,过去打赏的钱也没有了,每年三十两银子的薪水,比民间的私塾先生还低,还要步行数里去上课。 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朱常洛自然是倍加珍惜。朱常洛既出阁读书,那么册立为太子的事情则已经是箭在弦上。从万历二十五年(1597)开始,从小臣开始又启动了一轮政治运动,并波及内阁阁臣,这次政治请愿除了要求尽快册立皇长子为太子外,还要求皇长子尽快大婚。 到了此时,皇帝的固执早已经摇摇欲坠。但到了这年的秋天,朝中又流传一个耸人听闻的大事件,有人说皇帝之所以对立太子之事拖而不办就是想等皇后死掉,然后立郑贵妃为后,从而解决朱常洵的嫡长子身份问题。实际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从礼法上来讲,即便皇后死掉,继承皇后之位的也应该是生下长子的王恭妃。另外,即便是郑氏成为皇后,她的儿子也不具备嫡长子的身份,因为嫡长子讲究的是原配,但是皇帝以此为借口,又暂停朱常洛的册封礼。 万历二十九年(1601),在内阁首辅赵志皋和内阁次辅沈一贯几次硬顶的情况下,皇帝最后终于妥协。在历经十五年纷纷扰扰的压力下,万历皇帝册封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同时举行加冠仪式和大婚礼。三礼仪式结束后,皇帝还专门派人通知早已致仕的申时行、王锡爵,感谢他们在立储问题上所做的贡献。也许到了这一刻,神宗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么多年的政治斗争,为了一个女人,他疲倦了。 虽然朱常洛被立为太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本之争的结束,在朱常洵仍旧滞留京城的情况下,关于皇位继承问题依旧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炒作,直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朱常洵就藩洛阳才彻底结束。国本之争从万历十四年申时行上请求册立皇长子为太子的奏疏算起,一直困扰了大明近三十年。 国本之争对万历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造成皇权事实上的下降。明神宗不补官,以至于最后对内阁、地方官员的缺官现象视而不见,给晚明政治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破坏。 其次,国本之争是使得明末形成党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神宗对于储位的模糊态度,使得官场乃至地方的人妄加揣测,政局混乱,出现宣、昆、齐、楚、浙五党和东林党两大派明争暗斗,之后东林党又与阉党斗争的局面。为一己之私不惜牺牲国家大义,使得晚明的政局混乱不堪,更是成为明末三大案的诱因,这种局面自然使得政府的行政效率下降。 再次,明神宗希望大权独揽,而又放任缺官不补,使得内阁势力被削弱;明神宗近三十年长居深宫不理朝政,司礼监因拥有批红的权力,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地位自然会有所上升;因明神宗对郑贵妃的宠爱,此时外戚的势力也得到了发展,而且出现内监以郑贵妃为内主的现象;廷臣党争攻讦,政府机构涣散,此时言官因对朝政的不满争相上疏,抨击时政,势力也得到提高;而地方上仕途不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出现了“山人”群体,之后又有了东林书院,文人关注时政,最后有东林党之称;万历末年的民变,乃至最后后金的兴起,又代表了地方势力的崛起。 国本之争,决定了万历以后明朝政治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党争的形成,甚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是晚明最具影响的政治事件之一。 ◆依据史实,正史野读,翔实地勾勒出了明朝历史的脉络,为你讲述大明王朝从五洲来贺后到倾覆深渊的过程。 ◆全新历史写作,流行文化读本,带你领略中国历史上zui有骨气的大明王朝。 ◆全书运笔自然,多角度探索历史,生动有趣、脉络清晰,带你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