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57.90
折扣购买: 神奈川冲浪外(从传统文化到酷日本)
ISBN: 9787520168199
权力的艺术:茶道及其他 茶道为丰臣秀吉获取文化资本提供了平台。平安时 代,佛教僧人将茶引入日本,作治病、提神之用。14 世纪至 16 世纪,人们围绕备茶、敬茶和饮茶的习俗发 展出一系列规则和一种艺术形式,茶道由此诞生,成为 当今日本文化理念与传统美学的重要标志。茶道是一门 复合型艺术,集绘画、书法、陶艺、庭园、建筑与其他 传统艺术于一体,但并非简单地对必要元素进行堆叠展 示。行茶道时,主人需视时节、地点与来客精心挑选所 需的每样物件,包括壁龛中的一幅卷轴和花道作品、茶 碗、茶罐及香炉等。如此,茶道成为展示个人鉴赏力和 文化修养的终极途径,也是新武士精英极欲培养的雅好 。 两个世纪中,茶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起初,茶道 遵从着原产地中国的习俗,宾客在椅子上就座,主人向 宾客展示尊贵精巧的中国器具。后来,茶道逐渐成为一 种肃穆的精神仪式,在一间类似小茅屋的房中进行,使 用日本与朝鲜的陶器和器具,其精巧、规则程度不可与 雅致的中国器具同日而语。 本地陶器“走红”反映出时人反抗中国艺术大行其 道的本土主义思想,亦是商人阶级茶师展现自身审美的 机会,不过,并非所有茶道爱好者都偏好本地陶器。后 世的日本茶道分裂出两种风格,一派为富贵人家所青睐 ,富丽豪华,不拘泥于规则;另一派则有着严格的规定 ,偏好简朴与宁静的田园风格。后一派被称作“侘”或 “寂”,蕴含哲学思想,体现了佛教中无常与缺憾的概 念。 日本陶器中,未上釉、以木火烧制者出自备前古窑 ,上棕色铁釉者出自濑户,色调自然、表面覆盖石粒者 出自信乐,此几种陶器乃“侘”之美学的代表。 理想状态下,行侘茶的仪式时,应选取一间形似小 木屋的茶屋,在茶屋的一间斗室内进行。斗室门极低, 宾客需蜷身进入,以掌与膝为足,象征列座众人皆平等 。对于与“上等人”一同修行茶道的商人来说,这一点 极为重要。人们多将这一茶道风格归于 16 世纪的茶道 大师千利休(1522~1591)。千利休生于港口城市堺的 一户商人之家,茶道师承武野绍鸥,武野绍鸥通过为武 家制造马鞍积累了财富,同样是侘茶的早期提倡者。武 野绍鸥有感于鸭长明在市中心打造的“方丈庵”,希望 在茶道中体现宁静的田园山屋气质。武野的弟子千利休 进一步发展了侘茶的美学概念,他为京都的妙喜庵设计 了茶室“待庵”,采用了粗犷的土墙与光裸的雪松木横 梁等元素。千利休还在陶工长次郎处定制了不对称的磨 砂黑茶碗,专供丰臣秀吉使用,进一步体现出其人对侘 茶的品位。丰臣秀吉大喜,赠陶工长次郎之家“乐”字 印,后者将此字用作名字,将制陶手艺代代相传,终成 陶器世家。如今,“乐烧”仍具有较高的价值,但“乐 ”字已被广泛用于指代低温烧制的陶器。 千利休在茶圈声名鹊起,被织田信长雇为“茶头” 。织田信长将茶道用作政治手段,以此在从事军用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