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说文解字通论(精)
ISBN: 9787101163025
对文献语言学形、音、义三者互相依存的关系,可 以作这样一个粗浅的比喻:汉语的字、词犹如北京人喜 欢吃的糖葫卢。糖葫卢是用竹签穿上一串果子,果子上 粘上糖。果子好象字义,果子外皮的糖是字形,竹签子 好比是字音,关键是必须用竹签子穿在一起才能成为糖 葫卢。所以说以“声音”统帅“形”、“义”是研究文 献语言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汉语研究史上最可宝贵的经 验。 在先秦古书里,有不少标明义界的范例。一种是用 极精确、简练的几个字就形象地说明了它的义界。比如 ,春秋时代卫国的一个公族叫“孟絷”,其名是因为他 一只脚有毛病而得。“絷”“垫”皆从执得声,絷可读 垫,则孟絷之絷,即今所谓“踮脚”之踮。《春秋》三 传都想把孟絷以脚有毛病而得名这一点加以形象的叙述 ,亦即把“絷”的义界标明出来。《左传·昭公七年》 :“孟絷之足不良,能行。”这个解说比较笼统,没有 抓住事物的特点,就不如《穀梁传》解释得精确。《穀 梁传》只用“两足不能相过”六个字就把“絷”的义界 非常形象地标识出来了。因为一般人走路,总是先迈一 只脚,再用另一只脚迈过去,这样两脚交替地去行走, 也就是“两足相过”。孟絷的一只脚有毛病,只能先迈 一只脚,再跟上一只脚,这只有病的脚总也不能迈过那 只脚去,因此,“两足不能相过”正是描绘出踮脚人走 路的形象,恰好抓住了事物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