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1.40
折扣购买: 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
ISBN: 9787101138795
2017年的夏天,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江浙沪人民不 和其他地区交朋友。为什么?因为气温没过40度,不熟!然 而这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在酷暑最烈的7月下旬(准确说 是7月23、24日),遍布着文保古迹的中原大地也扎扎实实 过了40度,“熟”到足以和江浙沪成为好友。当“江浙沪 包邮区”已合理地被自谑为“江浙沪包熟区”,中原大地 也顺理成章地被划入“包熟区”的范围。就在这可怕的酷 暑烈日下,我们这一班不合时宜的70后、80后中古学人却 跋涉在嵩山洛水之间,任它蒸烤焖煮熟透,只为了一偿夙 愿:拜谒汉魏隋唐时代遗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国保文物和都 城古墓遗迹。 古人说成事需有天时地利人和。如此酷热,天时是说 不上的了——这也是无奈的选择,大学“青椒”们除了寒 暑二假,实在凑不出长达一周的时间来到处转悠。至于地 利,各种文保遗址都好端端在当地躺着,也不会跑到别的 地方去。唯有“人和”,确确实实是这一次得以成行的最 大因素。说起来,最初酝酿出这般“狂想”,是在2016年 年底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孙正军兄等组织的“中古中围 的政治形态——以‘贵族制’为中心”史学沙龙上。那次 会议由上海师师范大学范兆飞、复旦大学仇鹿鸣二兄和我 分别负责评述欧美、中国和日本三地的中古贵族/土族研 究;这回同行的武汉大学毋有江、南开大学王安泰、首都 师范大学王铭诸兄都在会中。中央美院的耿朔兄虽未列席 会议,但向来是大家熟稔的好朋友,那天也到会场来看我 们。耿朔是北大考古学科班出身,又是旅游达人,以一部 《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闻名于朋辈间。他足迹遍 布大江南北,又交游广阔,熟知考古文保界的行情,是这 类活动最适合不过的策划联络人。就在那天会后小酒馆里 的酒酣耳热间,他带来了川大考古的王煜兄,和鹿鸣几位 勾肩搭背,不知怎么就谈到了要到河南去看国保文物的事 情;而后又不知怎么就建起了微信群,在脑洞乱飞的热烈 讨论中,~句无心漫语渐渐生成了确定的目标和路线规划 ;再加上“能夏则大”的武汉大学胡鸿兄(秦始皇帝陵博物 院的付建兄最后两天也加入队伍),终于有了这一次为数十 人的“八校联军”嵩洛行。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路上所拜访的文物遗迹,尤其是 有些国家一级文保和汉魏隋唐洛阳城考古发掘遗址等单位 ,往往不是高墙深院紧锁保护,寻常无由得见,就是内蕴 玄机,必须由专家带领讲解才能领略醍醐真味,否则便只 见一片黄土,茫茫然入宝山而空手归了。经耿朔联系,河 南省文物局,郑州大学考古学系,社科院考占所洛阳工作 站汉魏洛阳故城队、洛阳唐城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巩义市文物局,偃师市文物局等各单位的专家老师给予 了令人感动的热情支持,在批准开放国保文物供我们参观( 有几次还派专人前来引路开锁)之余,在不少地点更全程实 地解说,使此次访古的学术意义更上一层。 无需金主,不用申请,一声呼朋唤友便能拉起队伍, 实现了联合五个专业、八日问走访六城、遍看二十二处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行程,这在信息沟通迟缓、依靠写 信会面才能交流的昔日,恐怕是难以想象的。或许可以略 带自豪地说,这与近年来年轻学人组织小型工作坊的潮流 一样,折射出了新世代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可能。 西行之路——从郑州到洛阳 行程的规划很简明。7月18日在郑州集合,次日自驾经 登封(19日、20日)、偃师(21日)、巩义(22日)、孟津(22 日),最后抵达洛阳(23日一25日)。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