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引导(斥责孩子前做什么)

正面引导(斥责孩子前做什么)
作者: (日)平井信义|译者:杨喆
出版社: 工商联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正面引导(斥责孩子前做什么)
ISBN: 9787515824703

作者简介

平井信义(Nobuyoshi Hirai) 出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院、东北大学医学院。历任母子爱育会爱育研究所所员、御茶水女子大学教授,1970年起任大妻女子大学教授、1990年起任大妻女子大学名誉教授、儿童学研究会会长。医学博士学位。 著作有《自闭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教育出版)、《教养与亲子关系》(主妇之友社)、《令人担心的孩子们》(福禄培尔社)、《抚养孙子的保爷》(小学馆)、《不再争吵的孩子们》《五岁以前的孩子慢慢养》《如何教出体贴懂事的孩子》《正确培养孩子的家长与错误培养孩子的家长》《家长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如何发掘培养孩子的能力》《如何培养**个孩子》《长子长女培养手册》(以上全为PHP研究社出版)等。

内容简介

“淘气”与“好奇心” 密不可分 ☆“淘气”是孩子在“做研究” 孩子满一岁后就可以自己走路了,一到此时,孩子就能从厨房洗碗台下面的橱柜里找出锅碗瓢盆进行玩耍,有时还会钻到橱柜里面玩耍。小家伙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是在“做研究”:锅碗瓢盆的大小如何?都是怎样的构造?自己是否能够钻进橱柜?这些问题都在“研究”中一一知晓。 孩子有时还喜欢用手指给纸隔窗戳一个小洞,接着用手把洞开大,这其实是孩子在研究隔窗纸的性质。总之,孩子的手所能够到的隔窗纸无不千疮百孔,纸隔墙也“深*其害”。我曾去过一个朋友家,他家纸隔墙上被孩子捅的洞已经可以钻过去一个成年人了,我这位朋友**赞同我的观点,支持孩子发挥自己的好奇心。 **,“淘气”是孩子探知欲的表露,这**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孩子*不是诚心想让大人感到头大。第二,这样的淘气行为往往在一两个月后就能“结业”,并不会伴随其一生。 ☆“淘气”与“教养的关系” 读完上文,有的妈妈可能要发问了:那是不是意味着不用教孩子规矩了呢?对此我想说: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孩子淘气行为的“结业”。 然而,有的妈妈对这样的回答会感到难以接*,有些有这种想法的妈妈往往都是太拘泥于“规矩”一事,有的妈妈还会质问:“难道就不应该教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吗?”对此我的回答是:“淘气”并不是坏事,树立起“孩子并不是生来就会故意做坏事”(性本善说)的观念十分重要。 但是,孩子的“淘气”有时确实会给家长带来很大的困扰,比如损坏家里的东西,那么在此时就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教育。可家长们感到困扰的点又因人而异。 比如,孩子弄翻垃圾桶,有的妈妈会因为垃圾到处都是而感到烦躁,有的妈妈则会觉得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还有的妈妈则觉得把垃圾搞得满地都是简直不堪入目,**丢面子。一旦遇上这样的妈妈,孩子则常会因制造一地垃圾而被大骂一顿。 我家的客厅就曾饱*孙子的“摧残”,其中一次是在他一岁半的时候。当时他正在玩积木,不知怎么的就扔出了一块拳头大的积木,被积木砸中的隔墙凹了下去,他见此随即走向隔墙,在凹下去的部分用手指抠出一个洞,一发现这个洞的后面竟然是空的,他便挥动手指把洞开得*大了。 当时,我便走到他身边轻声告诉他:“爷爷待会儿要补上这个洞真的很辛苦哦!”也就是直接告诉他这件事给大人造成了困扰。结果就是,自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这样调皮过了。这是因为孩子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再给爷爷添麻烦。 这样的基础就是爷孙两人在平*里建立起来的感情关系。我经常陪着孙子玩耍,孙子每天“爷爷,爷爷”地缠着我。我从来不训斥孩子,提倡不批评教育也将近四十年了,这一部分在后文会进行详述。 还有一次是他三岁两个月大的时候,我一回到家就发现隔窗和隔墙上都用红**法笔画上了巨大的“×”,我问妻子:“发生什么事了?”妻子回答:“傍晚孩子他妈刚给他讲了《一千零**》里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小偷打算去有钱人家里实施偷窃,于是提前在门口留下了“×”状的记号,有一位智者发现这一点后便在每家门口都画了同样的记号,小偷被众多的记号弄昏了头,*后只得作罢。如此便知,孙子的意图要不就是为防止小偷进家里,要不就是想要变成故事里的智者。 然而,红叉画得再大点就比较麻烦了,要是孩子跑到别人家门口去画红叉就*伤脑筋了。因此,见到孙子后我便告诉他:“爷爷要把这些红叉弄干净可得花不少的钱呀。”感*到我的为难后,孙子再也没有这样调皮过了。 破掉的隔墙和红叉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一阵子。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到接下来还会有孙辈们降生,这些小家伙们一定也会各种淘气,把这些物件一一换新的话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此外,还考虑到这些东西以后也可以成为教育大人们的“教材”。以后来了客人就可以告诉他们“这是我孙子的杰作”。客人们一定会不解:这是什么作品?我便可以说这杰作就是孩子的“淘气”,“丢面子”之类的想法已**不会存在。 ☆以“感性”培育孩子的干劲 仔细观察孩子的“淘气”行为,便能发现其中孕育着创造力的萌芽。有些爸爸妈妈会为此而感动,因为这些感动而感动的爸爸妈妈本身富有“感性”。如果是不喜欢让孩子给自己“找麻烦”的父母,每逢孩子淘气则一定会“严加管教”,这样的父母就无法感*到孩子的创造力。 父母的感性对于孩子情感方面的成长至关重要,富有“感性”的父母会为孩子的行为,特别是孩子的“淘气”行为感动,这也就是说这样的父母能够对孩子的“淘气”行为予以充分的肯定。“淘气”行为得到父母认可的孩子也往往成长为富有创造力的人。也就是说,孩子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以上的内容在1990年四月开始实施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和*到强烈呼声要求得到实施的《托儿所保育方针》中都得以强调。这两份文件都要求幼教人员将曾经的指导型幼儿教育转变为以孩子自身为中心的幼儿教育。也就是说,要求幼儿教育要重视孩子自发性的游戏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援助。如此才能*好地培养孩子的热情,也就是“干劲”。自发性的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创造力的萌芽也能得到保护。 让孩子成为主动 并充满活力的人 ☆让孩子变得主动又能干 当孩子的“自发性”成长得到外界的助力时,孩子才会干劲十足,充满热情。幼儿的“自发性”是指孩子自己想出游戏的玩法(自主思考)、自己判断怎么玩会*有趣(自主决定),同时不依靠他人去进行游戏(自主实现)的能力。 拥有以上能力的孩子一旦被给予“你怎么玩都可以”的自由,其成长到三岁以上便会在各类活动中表现出十足的活力。他能一个人或者邀请朋友一起顺利展开游戏,不会表现得心不在焉、优柔寡断,也不会遇事就向老师请示“我这样做可不可以”。 在实施幼教人员指导型幼儿教育的幼儿园或托儿所里成长起来的小朋友在被给予“自由”时,往往会表现得优柔寡断、心神不定,遇事则问“我可以这样做吗”,没有幼教人员的指示就无法做出自主行动。 因此,想要为孩子挑选一个重视孩子“自发性”的幼儿园,必须看该园是否重视孩子的自主游戏能力。有些幼儿园的幼教人员会对孩子发号施令,统一对孩子实施管教,这样的幼儿园也是需要回避的。这一类幼儿园不仅没有充分贯彻《幼儿园教育要领》和《托儿所保育方针》,还会对孩子的干劲造成打击。 ☆自由与放任的区别 孩子的“干劲”会随着“自发性”的发展而提高。要提高孩子的“自发性”,*重要的就是给孩子“自由”。然而在*本能够正确理解“自由”的人并不多,其表现便是将“给孩子自由”与“放任孩子”混淆的人并不在少数。**的教育学家也指出,“二战”后的放任教育教坏了孩子。 我主张给孩子“自由”,但我认为放任孩子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给孩子“自由”能够提高孩子的“自发性”,但放任孩子,则会让孩子变得毫无规矩。所以“给孩子自由”和“放任孩子”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二者其实是相反的。 那么,二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放任孩子”是指父母让孩子随着自己性子做事的教育态度,放弃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责任。这也会造成孩子缺乏责任感,形成自我中心主义。 与此相对,“给孩子自由”是指密切关注孩子的一切活动,不随便插嘴、插手的教育态度,在此过程中,有必要对孩子的责任心是否得以养成进行观察。 关注孩子的活动时,不少父母常常怕这怕那,觉得孩子做错了、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显得不成熟,因此,下意识地插嘴插手,而且,这些父母认为自己所做的不过是对孩子的正常管教。 特别是有不少父母甚至认为插手是慈爱的表现,事实上,这会造成“过度保护”。这种“过度保护”问题在老人带孩子的过程中尤为突出,因此而造成的孩子“自发性”发展延滞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可以说这份“慈爱”反而害了孩子。 密切关注着孩子,不随便插嘴插手,我将这种教育方式称为“交付”。我提议:把一切都交付到孩子自己手中吧! 对此,很多父母回应:“这么说,只要做到放手就对了,是吧?” “放手”其实与前文所说的“放任”无异,都是不可取的。而“交付”则是指让孩子肩负起“责任”。孩子做事虽然显得笨手笨脚,但他总是自己在做,虽然时常会遭遇失败,但孩子总在想办法克服困难。通过这种经验的积累,孩子的“自发性”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的“责任感”也会随之增强。 ☆力荐“无言之道” 经常有孩子读小学的父母向我倾诉孩子缺乏干劲的困扰。对于这样的父母,我通常劝他们学会对孩子进行“交付”,并向他们力荐“无言之道”。 在孩子学习时,不对孩子发出“给我好好学习”“给我好好完成作业”一类的带有命令口吻的指令,其实就是在践行“无言之道”。 践行“无言之道”并不是要求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不闻不问,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愉快的对话交流,也需要倾听孩子所说的话,只是要求父母避免一切命令的口吻。因此在初涉“无言之道”时,面对还是小学生的孩子,不妨这样跟他说:“**开始妈妈不会再对你说‘给我怎样、给我怎样’了,如果妈妈再说‘给我怎样’的时候,你可以提醒妈妈‘你又说啦’,好不好?” 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在父母发号施令时为其指出来:“你啦!”这时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向孩子道歉,说一句“对不起”。这一句道歉对于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信赖关系是**有效的,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在为赢得自己的信任而做出努力。 可是有的父母表现得极为傲慢,在孩子为自己指出错误时怒上心头,对孩子进行数落:“你要是做得足够好,妈妈才不会说你呢!”这便是本末倒置了。这样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经常对孩子发号施令,才导致了孩子干劲的缺失。 如果父母对自己的错误有充分的认识,便能够坦率地向孩子道歉,而只有父母足够坦率,孩子才能逐渐感*到“责任”的重要,并自发地学习。 但是,父母对此不应该有过急的期待,有时候把事情交给孩子后,孩子并不会主动学习,结果可能是成绩越来越差。但是爸爸妈妈们还是应该沉住气坚持“无言之道”,这样孩子才能一点点地向自主学习转变。同时,也建议爸爸妈妈们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请来对应学科的家庭教师。 换言之,“自发性”的成长是一个可见的过程,“自发性”是深埋在每一个孩子身体中的与生俱来的能力。 我们常说“引导孩子如何如何”,大多只是流于理念困扰,充斥着父母的焦虑之情却缺少方式方法。这本书理念清晰,方法实用,很及时,很关键。 教养是一种模具,但我们不喜欢千篇一律的孩子,育儿不是技术,而是爱与忍耐。 做父母很简单,不插手、不插嘴,抛弃教养,这就是*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