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化学

文物中的化学
作者: 周嘉华|责编:管文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文物中的化学
ISBN: 978755964649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五、中国古代炼钢工艺的明证 1930年在山东滕县(现滕州市)宏道院出 土了一块汉代的描绘冶炼的画像石(见图2-10) 。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们运用皮囊鼓风的炒钢炉 或锻造加热炉进行炼钢的过程。随着冶铁技术的 进步,中国先民前后掌握了多种方法来炼钢,炒 钢仅是其中的一种。 概括而言,中国古代炼钢方法主要可分两类 :一类是以块炼铁为原料,采用渗碳技术使其成 钢;另一类是以生铁为原料,采取脱碳技术使其 成钢。 最早出现的大量钢制品,大多是块炼渗碳钢 。春秋战国时期块炼渗碳钢的获取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把块炼铁直接放在炽热的木炭上加热,表 面渗碳,再经反复锻打,就制得了渗碳钢。河北 易县燕下都第44号墓曾出土钢剑、钢戟、钢矛等 ,经冶金史家鉴定,它们就是渗碳钢产品。从金 相检验中可以看到,碳是从表面向内渗进去的, 所以呈现表层碳多、内层碳少的现象。锻打后钢 片延伸为长条,工匠们又把它折叠起来继续锻打 ,并把若干片锻接起来而成长剑,因此剑的横截 面就显现出含碳量高低不同的分层现象。有含碳 量在0.5%~0.6%的高碳层,也有含碳量为 0.15%~0.20%的低碳层,它们多层相间,各层有 厚有薄,分界有时十分明显,有时有较厚的过渡 层。其中所含的夹杂物分布不均,大块的夹杂物 形状不规则,这是因为原料铁的基体没有经过溶 化成液态的阶段,即是块炼铁。而大块夹杂物是 条状的氧化亚铁(FeO)-铁橄榄石型硅酸铁 (2FeO·SiO2)的共晶组织,表明在冶炼或锻 炼中温度一度达到或略超过生成共晶组织所需的 1175℃。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钢制品文 物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炼钢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 生产块炼渗碳钢的另一种方法是将块炼铁与 配入的渗碳剂和催化剂(例如干木材、植物茎叶 等含碳物质都可做渗碳剂)放在一起,密封加热 ,使之渗碳成钢。这种方法制得的钢又称为“焖 钢”。有人推测,《吴越春秋》所记载的干将莫 邪在冶炼中断发剪爪投入炉中所炼的钢,可能就 是“焖钢”。 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 妻窦绾两座大型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 中有许多水平相当高的铁器。从种类上看,包括 兵器、农具、工具和生活用具;从材质上看,包 括生铁、块炼铁和各种不同含碳量的钢;从工艺 上看,包括铸、锻、柔化、渗碳、淬火等技术, 尤其是出现了经过反复锻打块炼钢改进钢质的新 工艺,它使其组织比战国时期一般的块炼钢均匀 ,含碳不均匀的分层现象明显减少,钢的质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