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50
折扣购买: 教养的秘密--希利尔0-6岁儿童黄金训练法
ISBN: 9787564067205
希利尔(V.M.Hillyer):美国儿童教育家,卡尔沃特学校首任校长,小学函授教育体系的创建者,有丰富的中小学教育经验。其创建的卡尔沃特课程甚至得到了美国外交部的鼎力推荐。 他是一位“天生的好老师”,懂得如何与孩子对话,知道怎样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像棒棒糖、洋娃娃、机器人一样讨取孩子的欢心。他倾心创作的世界史、世界地理、艺术史三本读物,至今仍是卡尔沃特学校的经典教材,数年来从未褪色,持续影响着数千万小读者的成长。他描绘出了枯燥知识的另一张面孔,让学者、家长和孩子相信,原来历史也可以如此精彩。
“我一定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许多爸爸妈妈都曾这样下决心 。可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好习惯和坏习惯都是怎么养成的。在父母 们看来,孩子良好的习惯都是在那些适宜的环境、优秀的榜样以及其他一 些不可思议的力量作用下产生出来的;恶劣的习惯则往往被设想为仅仅只 是糟糕的环境、下流的榜样的产物。但是,这样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环 境、榜样之类的确能够对孩子的习惯养成造成影响,但父母对孩子的针对 性训练也必不可少。 习惯的养成依赖于不断地重复,而且也只有不断地重复方能使人真正 地养成某种习惯。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按照某种固定的方式不断地重复, 你在此之后就会养成习惯——一直用那种方式去做。 比如,教孩子弹钢琴的父母都有这种感觉:如果想让孩子练好一首曲 子,就一定要有大量的重复训练。其实这就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在钢琴上 按照某一种顺序弹奏音阶的习惯。孩子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一直到他能 够在动作一旦开始之后,就可以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根据某种顺序弹完 全曲为止,到这个时候,他就已经“获得习惯”了。再比如,如果你想让 孩子养成一见到地上掉有纸屑就立马捡起来的习惯,你可以把纸扔到地上 ,然后让他把它捡起来,随后你再把纸丢在地上,严格地重复这个练习, 就好像你是在训练一条小狗去叼回报纸,直到孩子一见到地上的废纸就马 上产生条件反射般的动作——捡拾,这时他捡拾纸屑的习惯才算正式养成 。 当然,也有些习惯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当孩子下意识地对相关动作 进行重复的模仿时,他就会形成习惯。比如,他们会模仿父母的样子获得 用自己的餐刀吃饭、用自己的碗碟喝汤,等等诸如此类的习惯。事实上, 这种重复性的练习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与之相比,有些重复性的练习 则可能需要有意如此,比如某人为了获得游泳、驾车或者划船的习惯,就 有意识地对相关动作进行重复性的训练。 通过这些分析得出,父母们完全可以通过对有关内容的恰当安排,让 孩子养成某些下意识的习惯。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玩伴、保姆 ,特别是他的爸爸妈妈,都将是他不自觉的仿效对象和榜样,以及习惯的 塑造者。 在帮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训练是很重要的 。因为只有通过训练的方式,才能让孩子获得那些需要自觉养成的习惯。 与之相比,如果爸爸妈妈们只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那往往就无法让孩子 养成此类的习惯。 比如,一对父母希望孩子养成悄悄关门的习惯。他们只是告诉他应该 如此,当他重重关门时,也只是再次提醒他下次要轻轻关门,而不是使劲 儿关门。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仍然不会轻手轻脚地把门关好。很显然,父 母这样做是不够的。因为这个孩子已经形成了重重关门的肌肉记忆,这种 情况下,单靠父母的言语刺激是无法将之抵消的。下一次,他也许记得要 轻悄悄地关门,但是更大的可能是他做不到这样,因为这是一个习惯的问 题,而不是记忆的问题。仅仅某一次你让孩子轻轻地把门关上,这是不够 的——这只是与相应的重重关门的那次行为取得平衡而已,而这两次相反 的行为恰好互相抵消。恰当的做法是,让他多次练习轻轻关门。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加强他的肌肉记忆,另一方面则可以促使他养成这个习惯。 在塑造习惯的过程中,有一条至关重要的准则需要遵守,即,没有疏 忽,没有例外,直到习惯牢牢地养成为止。之所以不能让孩子有一次疏忽 和例外是因为,仅仅某一次的疏忽,就可能会让习惯塑造的进程受到挫折 ,从而使得下一次的疏忽更加容易发生。这种局面的最后结果就是无限期 地延迟孩子某一种习惯的最终养成。 在训练孩子养成某种习惯的过程中,产生种种失误是必不可免的。这 时,如果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等其他直接教育者不太重视,那么,对于 这个习惯的塑造来说,其成功的可能性就已经损失了一半——如果再加上 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的疏忽,以此来加强行为的失误性,那么这个习惯的 塑造将完全受到破坏。正如威廉‘詹姆斯。巧妙的阐释:“每一次的疏忽 ,都好比是将那个小心翼翼才缠上琴弦的小球击落,一次不小心的松懈, 其结果并非是许多次的重新缠绕所能挽回的。”训练小狗乞食,如果它在 某一次并未乞求的情况下就得到了食物,那么,之前所有的训练将会变得 毫无意义。 所以,建议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忽略或忽视哪怕只是某一次的失误,这 种坚持要一直保持到孩子的某项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地养成为止。你必须让 孩子意识到,如果父母所要求的动作他没有做好,那么他必须而且是需要 马上对于相关失误作出纠正。比如,想要训练孩子说“请”,如果某一次 ,他在没有先说“请”的情况下得到了他所要的东西,那么,这一次的礼 貌塑造训练就将宣告失败。 一次次的重复训练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事情。如果你观 察仔细点就会发现,孩子们会很自然地偷偷走捷径,抄近道——偷懒的天 性与生俱来。如果我们希望通过谆谆教诲让他养成走正路的习惯,那么, 我们就必须在那条近道上树起一排栅栏,直到他真正养成走正路的习惯为 止。这样的话,即便他万一再一次想抄近道而行,他也将不得不退回去选 择走那条正确的道路。一段时间之后,他就会放弃走捷径的尝试。 “栅栏”很好用,而生活中我们父母最喜欢用的“栅栏”就是“唠叨 ”。事实上,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唠叨”正是由于要对某种业已养成的 不良的习惯作出纠正而产生的,或者是因为要断断续续地作出某些矫正而 引起的,又或者是由于忽略了某些必要的预备性的练习和重复而引发的。 P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