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39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蒋勋说红楼梦(修订版共8册)(精)
ISBN: 9787508670911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于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美的沉思》《吴哥之美》《舍得,舍不得》《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等。
我的《红楼梦》记忆 我没有想到会讲《红楼梦》,一直不想开讲的原 因,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从十二三岁时开始读 《红楼梦》,读得入迷,功课一塌糊涂。所以家里有 一段时间禁止我读《红楼梦》。记忆很深的是在坊间 买的一本《红楼梦》,是用当时一个电影明星(乐蒂) 演的林黛玉剧照做的封面,晚上躲在棉被里面,用手 电筒照着看。所以,《红楼梦》对我来说是特别的记 忆,是青少年时期的一段私密感情的记忆。有时候觉 得不应该跟很多人分享这种很个人的情感。 读大学时,很多科系里面,比如中文系,会开《 红楼梦》的课,偶尔也去旁听一下,总觉得跟自己躲 在棉被里面看《红楼梦》的感觉不一样。我相信很多 大学研究所里开这个课,都比较着重于研究,一学期 都在讲关于考证的部分,始终没有碰到小说本身。所 以我一直在疑虑,我自己阅读《红楼梦》的方法,我 和《红楼梦》间那种很私密的情感,适不适合跟很多 朋友分享。 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有很多《红楼梦》的手抄 本流传。许多人不知道是谁写的,每个人读到的可能 是散乱的一回两回,没有写完,最多到了第八十回就 没有了。它在民间流传,大家也觉得可有可无,从来 不是不得了的“文学”,也没有人注意它。可慢慢地 ,它变成了大家爱读的东西。这种“乐读”的快乐, 就引发了《红楼梦》从手抄本变成印刷品出版。 人们大都知道程伟元这个人。程伟元是个出版商 ,他跟另外一个叫高鹗的写小说的人合作,在手抄本 的《红楼梦》八十回后面又补了四十回,便成了一百 二十回的《红楼梦》,并将其印刷出版,才有了普及 的《红楼梦》。最早的《红楼梦》,就是手抄的。谁 喜欢它,谁就手抄。现在的朋友会觉得不可思议,怎 么用手抄?如今拿一部《红楼梦》来,我们光看印刷 品都已经吓晕了,何况是手抄。可是对我这个年龄层 的人来讲,完全可以理解。我在大学的时候还手抄过 鲁迅的小说。因为当时复印机不发达,从台湾大学借 到当时被列为“禁书”的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偷偷借出来的朋友说,两天后你们一定要还。所以 我们就连夜抄,一个人抄累了,就跑去睡,另外的人 就接着抄。所以我知道什么叫作“手抄本”,“手抄 本”说明你真喜欢那个作品,不能买,就用手抄。 《红楼梦》最早的手抄版本慢慢被人搜集,像后 来的胡适这样受过西方严格考证学或文学史研究训练 的人,回到中国,开始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也开始 探讨很多被我们今天列为“红学”的问题。 一本写青少年的书 我想,讲《红楼梦》,我不会碰太多的“红学” ,红学简直像大海一样,掉进去就再也爬不出来了。 我的很多学生现在还在修研究所的《红楼梦》课程, 到最后碰不到太多跟小说有关的东西,一直在外围转 ,比如,作者是谁,作者的家世如何,宝玉影射谁— —这叫作红学考证。不是说考证不重要,但是我们读 小说的时候,它就是小说,读起来要很好看。我们要 读进去,让它跟我们人生之间有一种对话,不一定要 把它当成研究工作来做。可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道统 当中,一般人觉得,任何一本书,如果能够流传,一 定有文以载道的意义。“文”是文章,“道”是道统 。一本书只有能承载一种道德,才有流传的意义,像 《四书》、《五经》,都有重大的文化使命。我想, 小说这种东西是从茶余饭后的消遣发展出来的,首先 还是要“好看”、“有趣”。 我看到几个有趣的版本对《红楼梦》的考证,他 们会把《红楼梦》牵强附会到说它要讲的是反清复明 的故事。比如说有一个学者就是专门说里面哪一个人 是明朝末年反清的哪一个人。《红楼梦》变得很奇怪 ,有一点像一个公式,每个人都可以附会出自己所要 的东西。那个学者,心里只有反清复明,就在这里面 套用反清复明的公式,讲得头头是道,而且完全能自 圆其说。另外一个学者说,这个小说是讲清朝顺治皇 帝跟董小宛的故事。顺治皇帝爱上了董小宛,后来出 家,在五台山做了和尚,《红楼梦》隐喻这个故事, 所以宝玉是谁,黛玉又是谁,一样头头是道,而且也 可以自圆其说。我读了这些考证以后,发现《红楼梦 》这本小说,你套用任何故事都可以言之成理。 我想,最早喜欢看《红楼梦》手抄本的人或许不 在意它是不是文学,它会不会被放到文学系去作为研 究的对象,重要的是它这么好看,好看到你十二岁看 它,三十岁又看它,四十岁还看它。在不同的年龄去 看《红偻梦》,感受不同,但是都“好看”。 小时候家里一方面禁止我看《红楼梦》,一方面 说《红楼梦》真好看。犬人的世界很矛盾。不准我看 ,又说好看得不得了。我当然好奇,躲在棉被里看《 红楼梦》的时候,就想:说不定大人们以前也这样偷 看。 《红楼梦》其实是写青少年的一本书,它今天变 成了古典文学,很多人都觉得它是老年人读的书。被 改编成了电影、电视连续剧,人物角色年龄也被加大 ,比如王熙凤,有时候是四十几岁的演员演。小说里 面,王熙风开始大概十七岁,林黛玉进贾府时应该是 十二岁左右,贾宝玉大黛玉一岁,宝钗又大一点,他 们在小说里都是十五岁上下的青少年。 所以,我第一个要讲的就是《红楼梦》中人物的 年龄问题。他们全部是少年。想想看,我们家里十二 岁的女孩子、十三岁的男孩子,他们在做什么事?他 们就是《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如果超过 十五岁,他大概就不会这么呆了,像黛玉,整天没事 在那边哭,无缘无故地就生气了,计较宝玉对别人好 ,嫌对她不够好,这就是少女情怀、小女孩情态。所 以,读《红楼梦》,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把人物还原到 青少年。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