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央党校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8.30
折扣购买: 曙光就在前方 ——1947年至1948年榆林红色记忆
ISBN: 9787503571701
第一章 大革命时期的 榆林红色 革命(1919—1927) 大革命时期,地处于陕 北的榆林,地理环境封闭 ,经济发展落后,但陕北 的思想并不落后,榆林中 学率先拉开了马克思主义 传播的序幕,绥德师范创 建了陕北乃至西北最早的 党组织,为日后榆林青年 走上革命的道路播下了火 种。 第一节五四运动前的榆 林一、封闭落后的整体社 会面貌辛亥革命之后,全 国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 争以及新文化运动如火如 荼、迅速开展,但是榆林 依然沉浸在封建礼教的桎 梏牢笼中。1911年10月武 昌起义,全国爆发辛亥革 命。10月22日西安起义, 27日以张凤翔为大统领的“ 秦陇复汉军政府”正式成立 。11月22日,清政府的榆 林驻军在杨昆山的领导下 起义,推翻了榆林的清朝 政权,成立“秦陇复汉军榆 林洪汉军”,并派兵神木、 府谷、佳县和怀远县(后 名横山)等地,扩大革命 成果。后来由于起义军内 讧和政局的动荡,杨昆山 惨遭杀害。1914年袁世凯 委派心腹陆建章率军人潼 关,取代陕西都督张凤翔 主政陕西。陆建章部下刘 国栋、商震分别率军驻榆 林、绥德,把持陕北军政 大权。与此同时,投靠陆 建章的陕军头目、原同盟 会盟员陈树藩,委派陕西 第一混成旅营长井岳秀带 兵来榆林,驻防半年。 1916年,继陆建章主持陕 政。驻守榆林的刘国栋率 部出逃,驻防绥德的商震 部退往山西。从此,开始 了井岳秀对陕北二十余年 的反动人驻榆林。井岳秀 为了巩固其军阀政权,勾 结地方豪绅,扩充武装, 编练民团,实行封建武装 割据。他将所属军队以营 、连或排为单位派驻陕北 各县,操纵那里的政治经 济大权,肆意征粮收税, 拉丁派捐。同时,又和地 方恶势力、土匪沆瀣一气 ,狼狈为奸,无恶不作。 井岳秀为了保证其庞大的 军费开支,满足其奢侈生 活,不仅向陕北人民征收 所谓的烟亩捐、驼捐、羊 圈捐、屠宰税等名目繁多 的苛捐杂税,还一手把持 陕北地方实业银行,开设“ 井记”商店,垄断畜产品出 口。民国初年,陕北连年 灾荒,加之战乱频繁,盗 贼蜂起,阶级矛盾更加明 显。农民为谋求生存不得 不背井离乡外出逃荒,而 地主、富农则趁机掠夺兼 并大批良田。土地的高度 集中,使广大无地或少地 的贫苦农民处于租种土地 、出卖劳力和借高利贷来 维系生存的境地。在井岳 秀集团对人民横征暴敛下 ,为富不仁的地主更采用 高额收取地租和放高利贷 两种盘剥方式,对农民进 行肆无忌惮、蔽骨吸髓般 的剥削。地租有“四六”(即 全年收成农民得四成,地 主收六成)及“对半分”等; 高利贷的盘剥,一般是月 息三分,还有“驴打滚”(到 期不还、利息加倍)。贫 苦农民既要交地租和债利 ,又要承担名目繁多的捐 税,一年辛勤劳作,所剩 无几。每遇灾年,许多人 因无力还租交债,而被逼 卖儿卖女,家破人亡。井 岳秀为了强化其军阀统治 ,还操纵了陕北的文化教 育事业。榆林城内的各中 、小学校教师均是前清的 秀才、举人等封建老学究 ,教学沿袭旧制,唯读四 书五经,愚昧麻痹人民。 在井岳秀反动统治集团的 巧取豪夺、重压盘剥下, 陕北的经济形势日趋严峻 ,阶级矛盾也随之尖锐化 。绝望中的民众奋起抗争 ,各地的抗粮、抗捐、抗 税等反井斗争,此起彼伏 。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