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全知道

中国文化全知道
作者: 陈湘华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69.80
折扣价: 41.20
折扣购买: 中国文化全知道
ISBN: 9787509394663

作者简介

陈湘华,男,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现就职于滨州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多次被评为“教学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耀称号,发表《关于教材中唐代坊市制度的几点思考》等数篇论文。

内容简介

一条鞭法和鞭子有什么关系吗 现在通称的一条鞭法,明代其实叫作“条编”“明编法”。由于古代汉字“通”的用法而演变成一条鞭法,又因为形象好记,延续到了现代。 明中后期,再次出现了和前朝类似的土地兼并浪潮。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土地减少,征税变得困难。因此,明政府开始尝试新的税制。与前代不同的是,这时我国的商品经济已经相对发达,货币的使用更加集中和广泛。因此,明政府统一各种赋税为土地税,并以货币形式支付,可以说开辟了我国现代货币税制的先河。 一条鞭法实行以后,不仅差役全部改为“银差”,田赋方面,除了苏杭等少数地区征物产直供皇室,其他地区都改成了以货币形式支付。 古人口中的“社稷”究竟指什么 “社稷”总的来说,就是土谷之神。“社”字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生殖崇拜。“社”字在甲骨文中与“土”字同作“◇”,是女性外生殖器的象形。因此“社”和“土”本来是同一个字。后来为了命名土地神,人们才加上偏旁造了“社”字,此外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 奴隶制时期,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平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为睦邻欢聚的日子。现代的“社会”一词,也正是来源于社日的活动。 稷原本是指周民族的始祖后稷,他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在西周时期,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土地与血缘作为王权的代表,同为国家的象征。 人死后怎么会有各种“七”的说法 中国的丧葬文化中,有着“做七”的风俗。做七风俗流传广泛,现在的老人们还对“头七”“后七”很重视,要举行各种活动。 治丧后,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称为“做七”。在关于“做七”习俗的所有起源说法中,源于道教的说法最盛行。清朝的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二中,结合做七习俗起于元魏、北齐的历史背景,对此论证:“按元魏时,道士寇谦之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 除了道教源说之外,还有“做七”的佛教源说、民间源说等,臆测和附会的成分多于实证。因此,后世“做七”的习俗起源于道教兴盛的朝代更加可信。 用很短的时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常识 典章制度、礼仪民俗、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文化艺术、科技发明、天文历法、国医中药、军事兵器 处处有学问,处处蕴藏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