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无聊日记

欧洲无聊日记
作者: 著 者:[日]伊丹十三 译 者:张秋明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9.00
折扣购买: 欧洲无聊日记
ISBN: 9787542682284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伊丹十三 Itami Juzo(1933—1997) 1933年生于京都,电影导演伊丹万作的长子。曾是电影演员、设计师、散文作家,后为电影导演。参与过很多知名电视节目、广告片的制作,也曾担任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杂志mon oncle的主编。此外也做翻译,厨艺更是一流。电影《葬礼》(1984)公映后,正式成为电影导演,先后推出多部大热作品,如《蒲公英》(1985)、《女税务官》(1987)、《寂静的生活》(1995)、《超市之女》(1996)等。于1997年12月逝世。 译者简介 张秋明,资深译者。笔记整理狂热者。喜爱注目向田邦子。翻译作品有:奥野宣之笔记系列第三册《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澎湃野吉系列《第一次出国就去意大利》《富士山我来乱了!》;新井一二三《我们与台湾的距离》以及《寺山修司少女诗集》。

内容简介

正文赏读 说外国话的外国人 还记得第一次搭飞机滑进外国的机场时,我眺望着窗外,心中涌现莫名的感慨。 当时我漫不经心地眺望窗外,看着在机场忙进忙出的工作人员。有的人一边挥舞类似团扇的圆形标示,一边引导飞机滑向停机位置。从载满燃油的黄色小卡车上跳下几名身上扛着东西的男人,还有一些捂着耳朵避开噪音、等着飞机停下来的工人。他们看起来都衣着邋遢,一副落魄潦倒的样子。而且绝对都是白人。 这是我头一次亲眼见到基层劳工阶级的白人,他们那穷酸无知的模样,在我心中形成了殊为珍贵、不可思议、无法预料的印象。我在心中大喊:白人居然也会做那种打杂的工作呢!旋即又暗自感到羞愧。我的心态,岂不是跟那个说“在伦敦就连乞丐也会说英文”的冷笑话没什么两样吗? 潜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白人崇拜观念更是让我震惊不已。 如果有人问我对外国人的定义为何,我肯定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所谓的外国人就是只会说外国话的人。对我而言,他们作为一个人之前,首先是外国语本尊。 当然也因为我的外文很烂,一旦无法用外国语说出想说的话,或是不能理解对方说的话而不断重复反问“Pardon?”(◎请再说一遍?)时,就会感觉自己是柔弱无力而又卑微的存在。不管对方是服务生还是出租车司机,一听到他们理所当然、自由自在地说起母语,就觉得他们的身影充满了权威,心情顿时陷入一种悲惨的境地,就仿佛自己是在他们面前犯错的学生一样。 其实,在我看来,外国语就是一门学问。语言并不只是单纯的语言,它应该可以和汽车驾驶、烹饪、插花、社交舞的学习等归为同属。这种东西看怎么用,有时也带来便利,充满意义。但东西本身对我们的人格并不会提供任何本质上的附加物。而我可能是难逃学习魔咒的束缚吧?只要有外国人跟我说话,我立刻就摆出准备解题的战斗架势。在考虑自己口中说出来的语言能否跟对方达到交流效果之前,“小心不要犯语法错误”的念头早已占据了整个心头。 总而言之,语言只要能意思相通就行了。管他是外国人还是日本人,不都同样是人吗?既然都是人,做的事和想的事也就大同小异。最重要的前提,莫过于以轻松的心情和对方交流,不需抱有自卑感。 ——会提出如此忠告的人,大概其个人少说也能流畅使用两到三个国家的语言。烦恼的级数根本和我等不在同一条线上。 话又说回来,不知道走到世界任何地方都能使用母语通行无阻的英国人和美国人会是什么样的感觉?换言之,我还真想尝试一次看看,咱日本人只靠日语畅行天下的滋味! 握手行家 握手这档事很困难,尤其困难的是自己主动要求握手。因为搞不清楚对方是否会及时伸出手来。 曾经读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人一鼓作气伸出的手被对方忽视,一时之间不知该往哪里摆,就在缩回手转而摸自己头发时,被身旁的女人放冷箭:“你是头痛还是怎么的?”或许因为这个故事,我才会杞人忧天、自寻烦恼吧。握手就像相扑的对峙,绝对不能稍有闪神与犹豫。总之,除非是相知相熟的好友,否则只要对方不主动伸手,原则上我就不要求握手。光是想到一手拿着酒杯一边轮着跟好几十个陌生人握手的鸡尾酒会画面,我就觉得很不舒服。这首先就很不卫生,不是吗? 不过,握手也包含了高明的握手、拙劣的握手、好的握手、惹人厌的握手等不同类型。 就我所知,最会握手的人是名叫艾伦·布朗(Alan Brown)的制片人。他是一个会用碧蓝双眼直视对方的高大男子,拥有一辆捷豹E-Type跑车,每次提到爱车都会亲昵地称之为“my child”(◎我的孩子)。 他的手总是干爽温暖,握手时修长有力的手指就像木板般直直伸出。 一般人会猛然用力、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他则是先轻轻一握后慢慢地增加力道,直到紧握的程度方止。 他的握手有一种类似时间要素的作用,独特且强而有力的流动感给人一种想法——“所谓试图经由皮肤感受表现心灵交流,肯定就是这么一回事了吧!” 大概他精研握手之道也有一段时间了。一个寒冷的起雾清晨,我们彼此不期然在片场相遇时,看到他瞬间脱去皮手套、向我伸出手来的敏捷度,我感觉眼前为之一亮。因为一时之间皮手套并非那么容易脱掉的。 和艾伦·布朗相反的,是在马拉加(Málaga,西班牙南部城市)遇见的编剧约翰·莫蒂默(John Mortimer)。他的手是湿冷的,而且握手时完全不出力。给人感觉像是碰到一团湿抹布,死命才忍住想要抽回手的冲动。 产妇的食欲 有一种被称为“病态笑话”(sick joke)、“黑色幽默”的病态且悲惨的说笑方式。比方说像这样的例子: 在某妇产医院的病房一隅,一名刚分娩完的妇人躺在病床上。她的脸上还明显残留着之前经历过的激烈痛苦与疲倦的痕迹。但浮现嘴角的一抹微笑却也难掩自傲与安心的神采。 这时房门被静静推开了,走进一名精神奕奕的护士。抱在她手中、裹着白色毛巾的婴儿鼓起如天使般的粉颊睡着了。母亲迫不及待地伸出双手。 “哎呀,何必还特意包起来呢,反正我马上就要吃掉了。” 告诉我这个笑话的是一个英国同性恋。也正因为如此,我总觉得这是男同编排出来的故事。因为他们经常喜欢用这种没分寸的方式贬损女权。 我无意以偏概全,但根据我狭隘的经验范围,他们比起普通外国人要细腻许多,心思也比较缜密。不是指礼仪规矩方面,我想是因为心灵阴影而产生的顾虑和体贴。他们在人际关系上非常有耐性,懂得宽恕与达观。换句话说,对于成长于私小说式精神风土的日本人而言,他们是相去不远、容易亲近的存在。 我始终觉得一般的西方人都很冷酷,擅长武装自己。就算是朋友往来,也不确定彼此何时会变成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只要自己的权利稍微受到侵犯,他们的眼光立刻就显现出冷淡和指责,搞得我们神经紧绷,就怕动辄引来严重抗议。 又或者,一个平常沉默寡言、个性害羞的大男人,突然间会以美国人特有的正义凛然的姿态大放厥词,发出惊人之语,如:我们美国南部白人过去是如何跟黑人之间完成美好的协议、黑人有多满足于现状、黑人问题其实在南部地区根本不存在,等等。 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我无法忍受不懂得弯折的心、不知羞耻的心。 也正因如此,我的外国朋友除了意大利人外,几乎都是同性恋者。 寿喜烧战争 请了平常合得来的演员朋友和工作人员来家里吃炸猪排。 虽然寿喜烧锅的风评也不错,但因食材只有牛肉、大葱和生菜,我个人已经吃腻了。而且煮寿喜烧锅很麻烦。 麻烦之处就在于牛肉得自己切片。比方说,一公斤的牛肉用不够锋利的西班牙菜刀切成薄片,大约得花三十分钟。 在国外大概没有用薄肉片做成的料理吧,毕竟这种料理成立的前提是得用筷子夹。 不然你仔细想想看嘛,桌子正中央摆着寿喜烧锅,围坐的五个人一旦同时操起刀叉抢夺肉片,会是什么样的光景呢? 恐怕只能用战争二字来形容吧。 招待欧洲人来家里吃饭时,为了从精神方面强制他们使用筷子,我都会先高谈阔论一番: 各位,餐桌上是休憩的地方,是放松心情的地方。 也是怀抱着深深的感谢,享用来自大自然恩赐的喜乐场所。 将类似凶器、感觉很不吉利的金属刀叉带进如此和平的地方,难道不觉得很不恰当吗? 单就味觉来说,我个人并不喜欢用金属取用食物。用刀子切开的平整切面显然破坏了食物自然的口感。所以,请大家试着用用我们东方人的筷子吧。 如此平和、朴实的造型,用竹子或木材制作的质感,还有,相较于刀叉只有六七个世纪的历史,筷子的使用已超过了两千年。 如何,各位是否也想用筷子进食呢? 就这样,来我家用餐的朋友都很会用筷子。遇到无论如何就是学不会拿筷子的人,其他人虽然会露出安慰的表情送上刀叉,却难掩内心的沾沾自喜。这些家伙很可爱吧? 对了,今天的菜式是炸猪排。 看到切成细丝心菜,朋友们都很高兴。只见堆成小山似的一口大小的炸猪排立刻就光盘了。 顺带一提,我家的炸猪排,做法有点取巧。 首先,蘸上面衣后下锅油炸。单面炸好后翻面,等到两面都炸成金黄色浮起后就捞起,放入平底锅后进烤箱。 如此一来可适度逼去面衣的油脂,外观也比较好看,也不会因为过熟而让肉质老掉。 谁还穿短袜 说到巴黎不存在的东西,我第一个就要举出女人穿的短袜。 罗马也不存在。根本就没人在卖,就算有卖的也没人会买。因为没人肯买,自然也就没人要卖吧。 那么为何没人想买短袜呢?我认为理由如下: 本来女人的双足只要保持单纯、清爽、轻盈就是最美。而且脚踝越是纤细轻薄,岂不越是让其他部分的线条、量感显现出女人味,从而变得更加柔美吗?不是有种楚楚动人的感觉吗?那种感觉明眼人一看就懂。 无偿传授这个知识有点可惜,但我还是要告诉大家,男人帅气的重点在于西装裤,女人之美要看裙子和脚踝。只要线条干净利落,其他地方也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反过来说,尽管其他地方都很好,唯独忽略此一重点绝对不行。事实就是如此。 然而东京的女学生竟然穿起了刻意折得皱巴巴的白色棉袜。真不懂干吗要费那么大劲儿让脚踝显得不清爽又厚重呢? 男人也是一样。白色棉袜只会让脚踝显得更粗,感觉很闷热,看起来就像是西方社会的乞丐一样。 该不是有人把funky即粗俗当有趣一路奉行到底吧! 巴黎何以如此美丽 原因有很多。首先抽除掉法国人的审美,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是石砌的,而且高度大致统一。 任何一栋建筑物都拥有宽大平整的一面。也就是说,因为建筑物的周围是屋顶和墙壁,抠掉窗户和门就只剩下单纯的平面了。 如何在外观上将这种平面处理得更明快,同时建立明快的质感?这些可以说是建造房屋的重要课题吧。 比方说,铁皮屋顶就是最佳失败案例,茅草屋顶则是非常成功的做法。 另外,大片的灰泥或水泥墙,多半会变成僵死的空间。若是砖墙,就还能抢救一下。 石砌建筑物的优势在于,以上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早已事先解决了。 石砌建筑物看起来很美的原因之一,是窗户的形状。 为了承受得住石头的重量,窗户必须做成竖直而狭长的形状。如此一来,窗户就必然会变小。要想采光好,只能增加窗户的数量。由于大量的窗户不好一一装上遮雨棚,于是干脆采用对开的形式。结果一整排对开的细长型窗户并列,也就产生了一种视觉上的律动(rhythm)。 而且建筑物的高度又几乎一致。因为高度一致,所有建筑物合而为一,所以给人一种仿佛道路有多长,建筑物就有多巨大的感觉。 换句话说,这里起到了一种单纯化的作用,也同时成为让巴黎变得美丽的线索之一。 美则美矣,就是没有自家的庭院。反正整个城市就像庭院一样,倒也说得过去。 孰好孰坏就看你怎么判断了。 日本番茄 我吃过“日本番茄”(Japanese tomato)。 那是在马德里郊外的一个夏日。我应邀去波兰制片人的别墅,在宽阔草坪上葫芦形状的游泳池里玩水,跟优雅美丽的白色阿富汗犬嬉戏,度过无所事事的休闲时光。过程中,我们饮用鸡尾酒时就是佐以“日本番茄”。 这个名字的意思并不是指直接从日本进口,而是因为这种番茄的个头儿很小,大约只有一颗蛋黄的大小吧。 这些番茄是该波兰人在自己的小农场种的。西班牙夏日的炽烈阳光孕育出如金色小球般美味可口的番茄。 之后在马德里的“赛马俱乐部”(Jockey Club)餐厅,我也看到餐桌上有这种番茄。因为该餐厅在马德里属于顶级水准,想来“日本番茄”也算是相当讲究的下酒菜吧。 话说回来,大家不觉得日本的番茄有一年年越来越难吃的倾向吗? 以前的番茄,就是我小时候吃的番茄,根本不像现在的番茄那样,红得像是染过色一般,而是到了一定时节会直接从田里摘取的黄色或绿色的番茄。摘回来后浸泡在井水中,或是将水龙头开着,让番茄漂浮在水中冷却。以前的番茄皮很厚,蒂头附近也一定会有呈放射线状的沟槽。 啊,那滋味光是回想起来就觉得好吃极了。在身体仿佛都被夏日树林渲染成绿色的光影中,抓起一整颗番茄放进嘴里大快朵颐。 问题是,在东京吃到的番茄,究竟算什么呢?颜色像是加了食用色素,吃起来却没有味道和香气。而且还放冰箱里冷藏过,要躲在冷气房里吃。这样岂不是对番茄太过失礼了? 我不禁如是想。 常听人说外国的食物大多难吃,也的确如此。 小黄瓜、茄子、葱、萝卜等都是。也就是说,对日本人而言,那些具有既定日本印象的东西的确滋味不行。 尤其是小黄瓜,个头大到一尺(约30厘米)、两尺的都有,表皮还长得跟西瓜一样滑溜有光泽,颜色也是深绿色。瓜肉的种子太多,水分也太多。只能说这的确也算是一种瓜类吧。 至于茄子,则长得跟小啤酒瓶一样粗大。这种茄子烤来吃,两片就能填饱肚子。 不同于“日本番茄”,有时丰富的日晒反而有损于作物。像是希腊的葡萄就甜得难以入口。 印象中山梨县有类似糖渍葡萄的名产,希腊的葡萄就是那种甜度。就仿佛经过强烈日光的熬煮一般,甜度真不是盖的。 三船敏郎的沙丁鱼片 到国外的人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呢?吃西餐。以面包取代米饭,以咖啡或红茶取代日本茶。但不知他们抱着怎样的心情?能够忍受得了吗?或许意外的是,他们根本不当一回事?答案因人而异,没有定论。因为我出国前跑去筑地吃了最后一顿寿司才上飞机,旅居欧洲期间的生活步调很快,也富于变化,所以连续三四个月吃西餐也不成问题。 而且因为有时不旅行,在城市里租公寓住时可自炊,所以基本想吃什么都吃得到。比方说,我觉得西班牙的巴伦西亚米(Valencia rice)比任何品种的日本米都要好吃,而且在巴黎也能买到龟甲万酱油。还有黑皮大芜菁的味道跟萝卜差不多。葱、茄子、魔芋丝、素面等食物也都有。我曾经买了沙丁鱼排列在阳台上晒成鱼干。总之,我们夫妻两人在欧洲半年的时间里经常吃着日式凉面、寿喜烧锅、天妇罗、亲子盖饭、咖喱饭、炸猪排等菜式,偶尔还会买四合(约650毫升)约千元日币的白鹤清酒回家小酌。 尽管已经那么努力去填补了,但还是有很多的不满。每当朋友聚在一起时,总是会聊到食物的话题。总是提起味噌汤、茶泡饭、酱菜、鱼、蔬菜、饭团。大家嚷着好想吃白菜、豆腐应该也可以自己在家做吧、好想吃寿司……对了,我还想到了金枪鱼生鱼片。荞麦面也好好吃,有盛在竹筛上和漆器盘子里的,还有淋上山药泥的。对了,现在当季的茼蒿应该很好吃吧,可以放进寿喜烧锅里。还有芹菜也不错。你们家煮寿喜烧锅会放芹菜吗?从来都没放过芹菜,倒是放过年糕。味道还真是好吃,可惜年糕吃多了会胖……大家就这样热情洋溢地彻夜闲聊着。 有一次,我住宿在威尼斯丽都岛的超豪华酒店里。三船敏郎先生深夜带着一瓶尊尼获加(Johnnie Walker)威士忌和不知从哪里找来的三片沙丁鱼片,突然现身在我们的房间里。问题是我们没有烘烤鱼片的用具,而且三更半夜叫服务生过来帮忙烘烤其从来没见过的鱼片,未免也太丢人现眼了。 结果是三船先生将纸巾捻成纸条点燃,直接在上面烤起了鱼片。好一幅奇妙的光景吧。夏日将尽的威尼斯深夜,在丽都岛高级酒店的一间客房里,舒洁(Kleenex)纸巾静静地燃放出橘色火光,整个房间里弥漫着一股香味。就这样,伟大的三船先生和几个日本人用烟熏味的鱼片当小菜,搭配着饮用尊尼获加。在那种有点豪华又有些凄凉的扭结心情中,我深深感到,我们真是来到了遥远的异地。 为“文春口袋书”写的结语 三年前我在《洋酒天国》第五十六期写了《欧洲无聊日记》一文,也就是本书第一章《讨厌史诗巨片》之前的十几篇短文。 因此机缘,我有幸在《妇人画报》以同一标题每月连载,持续了长达两年的时间 以此连载为骨干,再加入给其他杂志写的文章,于是有了第一章《伦敦的马靴》以后各篇,以及第二、第三和第四章的文字。 我才疏学浅,没什么内涵,而且明显属于视觉型的那种人。这样的人要写文章,只能诚心诚意写出自己眼见为凭的东西,别无他法。 欧洲各国和日本的风俗习惯原属于“常识”,自然会有各种出入。我希望尽可能基于事实书写。 妇女杂志的广告不是有所谓“实用报道满载!”的宣传词吗?真是一语道尽我的意图。 一九六五年三月一日 著者 关于伊丹十三(“文春口袋书”封底) 第一次见到伊丹十三时,他十九岁,我二十六岁。我们过得很贫困,连喝一杯咖啡都不容易。只有口袋进账的时候才奢侈地大口喝酒。他总是态度拘谨、沉默寡言,偶尔冒出来的一句话却很符合当下的气氛,完全精准的同时又充满珠玑。好一个不可思议的少年。 伊丹的好在于作为一个人,他非常温柔。那份温柔衍生出他的“男性气概”,也衍生出他的“严格主义”。任何时候,发生任何事情,他从不会逃避。我和他在一起时,感觉就像是目睹“充满男性气概、纤细、认真的人如何存活于这人世间”的活生生实验。 当他提到电影、跑车、服装、美食、音乐、绘画、语言等相关话题时,可以清楚看见那极其正式又充满个性,同时也是十分有力的发言。他无法忍受滥竽充数、相似雷同和稀松平常的内容。所以我希望让初高中生阅读此书。因为对遭到污染的大人们而言已然太迟了。 我丝毫无意赞扬伙伴,也不说伊丹具有受上帝宠爱的才能。我认为他的一切都源于“温柔”。我想他的“温柔”是真的。否则他身为一个能和英国舞台剧出身的演员合演电影的青年形象就会破灭。阅读本书后,或许有人会感觉到某种不快。我想那应该是一种“严格主义者所应背负的、不可逃避的受难”吧。 山口瞳 大江健三郎是他的挚友+妹夫,周信芳之子是他的室友 彼得·奥图尔、仲代达矢、吉永小百合曾与他片场共事 松浦弥太郎视他为偶像,三谷幸喜是他的影迷 佐藤忠男称他为“日本电影界的救世主” 以他命名的伊丹十三赏,曾颁给过是枝裕和、星野源、宫藤官九郎 伊丹十三,日本文艺界的一位“异人”。影迷了解到他,多是通过其八九十年代执导的一系列针砭时弊、叫好叫座的市民/行业喜剧,如《葬礼》《蒲公英》《超市之女》等;文学读者了解到他,可能是在其挚友/妹夫、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笔下。不过那都仅是“钻石”的一个切面,而伊丹十三素来有“长着13副面孔的奇男子”之美誉,也即拥有多重身份的斜杠通才——演员/设计师/插画家/广告人/随笔作家/导演……才艺之广博、精深令人惊异,这背后蕴藏着他多年来积累的日常情趣与格调品味,其潇洒生活家的魅力从本书就可窥见一角。 1961年,28岁的伊丹以演员身份长期旅居欧洲,身处西方异国拍戏、游玩的新奇体验激发了种种思(吐)考(槽),两年间为杂志写的连载专栏集结成书,即为《欧洲无聊日记》。此乃伊丹的首部随笔集,可谓日本人的欧式生活启蒙书,为他们带来了“亿点”新世界的震撼,令其惊觉:原来随笔还能这么写,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有趣有品地活着! ◎ “优雅,实在是太优雅了!”——文青伊丹十三的欧洲体验记,透过精神洁癖的伊丹之眼看世界,感受衣食住行中渗透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及教养衰落问题,对日常细节的琢磨讲究堪称现今龟毛风日剧的鼻祖。 ◎ 品质过硬的种草指南,好物好店的测评安利犹如在刷伊丹的“小红书”,其推荐的餐厅、酒店、剧院、商铺等超八成至今还在营业,半个多世纪前的“伊丹严选”仍可作为当下的旅游参考,森见登美彦就将本书作为旅行时常备的一册。 ◎ 生活妙招、料理方法、时尚理念、购物方针……“他真的想教会我”“读着读着就饿了”,风趣率性的文字令人莞尔,恋物惜物之情怀让人感动。著名生活哲学作家松浦弥太郎常年视伊丹为偶像,誓要写出自己的《欧洲无聊日记》。 ◎ 和好莱坞大咖共演的片场爆料、和周信芳之子做室友听来的奇闻轶事、与大亲友大江健三郎交往的乐事笑谈……一代名导青年期的朋友圈往事,读来常有打破次元壁之感,还能看到其演员时代对电影和戏剧的理解体悟。 ◎ 本书原版装帧由伊丹十三设计,中文版尽可能保留其古典的设计风貌。封面与内文30余幅插画均为伊丹所绘,尽显其美学格调。精致趁手小开本,内页选用80g纯质纸,随书附赠作者亲绘的“北京城楼”藏书票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