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品质(散文典藏)(精)

生命的品质(散文典藏)(精)
作者: 周国平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生命的品质(散文典藏)(精)
ISBN: 9787213064791

作者简介

周国平,当代**学者、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哲学系,现为***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爱与孤独》《灵魂只能独行》《只有一个人生》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宝贝,宝贝》等。译著有《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

内容简介

在讨论人生的价值时,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 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 不过,这里的“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 *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可是仔细思考之后, 很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读到这句话 ,我也很惊讶,因为我们常说的灵与肉的斗争,不就 是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吗?但是,接着我发现,她把“ 灵魂”和“灵”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很有道理的 。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 看不见的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 条人命,且各自称为“我”。据我理解,这个意义上 的灵魂,相当于每一个人的内在的“自我意识”,它 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 是肉在与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 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字,并 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 掉,名之为“魂”,也许*确切。 肉与魂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 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先生造了一个复 合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 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 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 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据我理解,这个“灵性良 心”就相当于孟子说的人性固有的善“端”,佛教说 的人皆有之的“佛性”。这里有一个疑问:作为肉与 魂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 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而来?对 此杨先生没有明说。综观全书,我的推测是,它与杨 先生说的“大自然的神明”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个“ 大自然的神明”,基督教称作神,孔子称作天。那么 ,“灵性良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 神明”在人身上的体现。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 灵就灵在天对人有这个特殊的赋予。 接下来,杨先生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 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不是人所创造的文明 ,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 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让这个“灵”获胜 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唯有人能 够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 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 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 先生对人类的进步提出了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 人心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 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理的认 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一句话,文明是大大发 展了,但人之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甚进步 。 尤使杨先生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 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 依然心明眼亮,对这个时代偏离神明指引的种种现象 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人世 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有 各自*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恼之中……在这个物欲横 流的人世间,好人*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 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 ,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 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 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 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 还得准备随处吃亏……”不难看出,杨先生说的是她 的切身感*。她不禁发出悲叹:“曾为灵性良心奋斗 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望,觉得人生只 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 况且我们还看到,命运惯爱捉弄人,笨蛋、浑蛋 安享富贵尊荣,不学无术可以欺世盗名,有品德的人 一生困顿不遇,这类事例数不胜数。“造化小儿的胡 作非为,造成了一个不合理的人世。”这就使人对上 天的神明产生了怀疑。然而,杨先生不赞成怀疑和* 望,她说:“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 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进而设问:“让我们生存的这么一个小小的地球 ,能是世人的归宿处吗?又安知这个不合理的人间, 正是神明的大自然故意安排的呢?”如果我没有理解 错的话,杨先生的潜台词是:这个人世间可能只是一 个过渡,神明给人安排的真正归宿处可能在别处。在 哪里呢?她没有说,但我们可设想的只能是类似佛教 的净土、基督教的天国那样的所在了。 这一点推测,可由杨先生关于灵魂不灭的论述证 明。她指出:人需要锻炼,而*锻炼的是灵魂,肉体 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上;灵魂接*或 不接*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 ,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 就仍在。她的结论是:“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 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 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