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

口味
作者: 汪曾祺 著
出版社: 万卷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4.30
折扣购买: 口味
ISBN: 9787547049044

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现当代作家、戏剧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师从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文学大师,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端午的鸭蛋》《人间草木》《大淖记事》《受戒》等。他“把自己所有的爱的情怀灌注在喜好美食的文章中”,品阅之间,齿颊留香,心生惬意

内容简介

我读小学五年级那年暑 假,我的祖父不知怎么忽然 高了兴,要教我读书。“穿 堂”的左侧有两间空屋。里 间是佛堂,挂了一幅丁云鹏 画的佛像,佛的袈裟是朱红 的。佛像下,是一尊乌斯藏 铜佛。我的祖母每天早晚来 烧一炷香。外间本是个贮藏 室,房梁上挂着干菜,干的 粽叶。靠墙有一缸“臭卤”, 面筋、百叶、笋头、苋菜秸 都放在里面臭。临窗设一方 桌,便是我的书桌。祖父每 天早晨来讲《论语》一章, 剩下的时间由我自己写大小 字各一张。大字写《圭峰碑 》,小字写《闲邪公家传》 ,都是祖父从他的藏帖里拿 来给我的。隔日作文一篇。 还不是正式的八股,是一种 叫作“义”的文体,只是解释 《论语》的内容。题目是祖 父出的。我共做了多少篇“ 义”,已经不记得了。只记 得有一题是“孟之反不伐义” 。 祖父生活俭省,喝茶却 颇考究。他是喝龙井的,泡 在一个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 兴砂壶里,用一个细瓷小杯 倒出来喝。他喝茶喝得很酽 ,一次要放多半壶茶叶。喝 得很慢,喝一口,还得回味 一下。 他看看我的字,我的“义 ”,有时会另拿一个杯子, 让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 从此我知道龙井好喝,我的 喝茶浓酽,跟小时候的熏陶 也有点关系。 后来我到了外面,有时 喝到龙井茶,会想起我的祖 父,想起孟之反。 我的家乡有“喝早茶”的 习惯,或者叫作“上茶馆”。 上茶馆其实是吃点心,包子 、蒸饺、烧卖、千层糕…… 茶自然是要喝的。在点心未 端来之前,先上一碗干丝。 我们那里原先没有煮干丝, 只有烫干丝。干丝在一个敞 口的碗里堆成塔状,临吃, 堂倌把装在一个茶杯里的作 料——酱油、醋、麻油浇入 。喝热茶、吃千丝,一绝!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昆 明住了七年,几乎天天泡在 茶馆。“泡茶馆”是西南联大 学生特有的说法。本地人叫 作“坐茶馆”,“坐”,本有消 磨时间的意思,“泡”则更胜 一筹。这是从北京带过去的 一个字,“泡”者,长时间地 沉溺其中也,与“穷泡”“泡 蘑菇”的“泡”是同一语源。 联大学生在茶馆里往往一泡 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 聊天、看书、写文章。有一 位教授在茶馆里读梵文。有 一位研究生,可称泡茶馆的 冠军。此人姓陆,是一怪人 。他曾经徒步旅行了半个中 国,读书甚多,而无所著述 ,不爱说话。他简直是“长” 在茶馆里。上午、下午、晚 上,要一杯茶,独自坐着看 书。他连漱洗用具都放在一 家茶馆里,一起来就到茶馆 里洗脸刷牙。听说他后来流 落在四川,穷困潦倒而死, 悲夫! 昆明茶馆里卖的都是青 茶,茶叶不分等次,泡在盖 碗里。文林街后来开了家“ 摩登”茶馆,用玻璃杯卖绿 茶、红茶——滇红、滇绿。 滇绿色如生青豆,滇红色似 “中国红”葡萄酒,茶叶都很 厚。滇红尤其经泡,三开之 后,还有茶色。我觉得滇红 比祁(门)红、英(德)红 都好,这也许是我的偏见。 当然比斯里兰卡的“利普顿” 要差一些——有人喝不来“ 利普顿”,说是味道很怪。 人之好恶,不能勉强。我在 昆明喝过大烤茶。把茶叶放 在粗陶的烤茶罐里,放在炭 火上烤得半焦,倾入滚水, 茶香扑人。几年前在大理街 头看到有烤茶缸卖,犹豫一 下,没有买。买了,放在煤 气灶上烤,也不会有那样的 味道。 P4-6 文学家、美食家、生活家——“斜杠文人”汪曾祺,爱吃、懂吃、会做、会写,闲淡之笔描绘一幅美味地图,生动字句飘出阵阵香气。 ★ 麻辣鲜香酸甜苦辣,普通食材唤醒沉睡的味蕾。这是一本有味道的书,读着读着,就饿了。 ★ 烟火气,茶饭香;寻常菜,老味道。总有一道菜连接舌尖与心房,唤起你的记忆。 ★ 品有滋有味的小日子,过有趣有爱的轻生活。益读,易烹,宜品,亦赏——人生有百味,诸君请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