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118.00
折扣价: 93.30
折扣购买: 纪青山临证拾金/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
ISBN: 9787030690234
上篇 思想精华
第一章 学术精华
纪青山,男,汉族,1938年生,吉林省榆树县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吉林省针灸学会顾问;曾任长春中医学院(现名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系副主任兼东北经络研究会副秘书长,吉林省针灸学会会长,长春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针灸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1965年7月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中医专业,1965年9月曾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学习1年,1966年10月回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纪老在从事针灸教学、科研、临床工作的50余年间,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20部,研制的“经络腧穴智能模型”获卫生部乙级成果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经络感传的研究”获吉林省成果一等奖,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参加全国师带徒第3、4期。纪老行医以“为患者解除疾苦”为己任,在经络、穴位、针刺手法、刺灸法等方面都有深刻见解,并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具体为:经络研究包括“特异功能与经络现象”、“经络平衡对面瘫治疗的作用”、“激发经气控制感传的初探”、“从针刺足三里穴出现循经感传看对胃的调整作用”、“激发经气311例血流图改变的观察”等;穴位研究包括“谈脏腑背俞穴”、“郄募配穴治急症举隅”、“四神聪穴在临床上的运用”;针刺手法研究包括“留针浅谈”、“平补平泻针法小议”等;刺灸法研究包括“微波针灸治疗面瘫24例临床分析”、“电针治疗肩凝症35例的疗效观察”、“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隔姜灸治疗贝尔麻痹90例”、“穴位注射治疗脱发症36例”等;其他研究包括“92例面神经麻痹综合治疗临床观察”、“脾胃学说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子午流注纳子法针治胃脘痛对胃电图影响的临床观察”等。
以下从五个方面介绍纪青山教授学术精华。
第一节 经络平衡,临床指导
经络是中医理论的一大特色,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阴阳五行、脏腑、卫气营血等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用来阐述人体内部脏与脏、腑与腑、腑与脏,以及内脏与五官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互相影响的一种机体联系学说。经络理论在中医学领域尤其是针灸学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贯穿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防治等各方面,并指导着医疗实践。《灵枢 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且谚语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经络系统是机体的联络系统和平衡系统,它不仅在机体内外起着周密的联络作用,而且还对机体起着调整平衡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内脏的调节、平衡。人体内脏的功能活动,在经络系统的调节下,一般是六脉调刀,五脏安和;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肝胆疏泄,肺气归元,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小肠受盛,大肠传导,三焦主气,膀胱藏津,各司其职,藏泄有度,相辅相成。二是对机体外在的调节、平衡。主要体现在机体前后、左右经脉自身的调节、平衡。例如:督脉行于背脊,总督一身之阳经,诸阳经交会于此,故有“阳脉之海”之称;任脉从腹中行,总任一身之阴经,诸阴经交会于此,故有“阴脉之海”之称。由于任、督二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督行于背,任行于腹,便构成了任督循环,即“小周天”。因此,任督二脉不但主司背、腹的俯、仰运动,还能调节、平衡全身的阴阳。十二经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都左右均刀地对称分布。阴阳二跷主司睡眠及下肢的矫健运动,阴维脉维系诸阴经经脉,阳维脉维系诸阳经经脉,带脉围绕腰间一周,而统束诸经经脉。如此诸经相联,共同维持着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所以能使机体保持着有节律性的生命活动。
在正常情况下,经络系统通过自身的调节,以相对平衡的状态存在于机体内。经络一旦失去平衡,就会相应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所谓“上实下虚,上虚下实”、“经虚络满,经满络虚”、“虚实更作,阴阳相移”、“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即是此意。气盛的一侧实而有余,气弱的一侧虚而不足。例如,躯体左右经脉失衡容易导致一侧抽痛或半身不遂,在面部则表现为一侧面肌抽动或口眼斜。而身体前后经脉失衡往往使人脊强反折,俯仰不利,站立不稳,行走时前后倾倒,左右摇晃,如同醉汉一般。这与现代医学中小脑共济失调和部分脊髓病变极为相似。癫痫发作也具有经脉失衡的典型症状。
人体的“平衡问题”,可以追溯到阴阳学说及现代的“生物电子运动平衡”学说。现代的“生物电子运动平衡”学说,是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理论,研究有生命物质的微观粒子(“生物电子”)在整个生命机体内的特殊运动规律的一门学说。科学实践早已证明,人体的肌肉、神经、器官、组织的细胞活动,往往会产生微弱的电活动,它是由生命机体中一种“生物电子”的运动形成的,它又是整个有机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单元细胞甚至整个生命体的调节控制,能保持单元以至整体的相对平衡,并以生命体为主,在体内相对平衡地运动、变化着。整个人体生命过程是“生物电子”运动所产生的,是“生物电子”始终在不平衡中维持着相对平衡的过程。皮肤电阻测定的大多数资料表明:经穴导电量高,非经穴导电量低,气血旺盛者导电量高,气血不足者导电量低。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人体经络系统的左右、上下的导电性等一系列物理性能,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当气血运行发生变化时,左右经络就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当机体内“生物电子”自行恢复正常状态的功能不足,人体又不能产生足够的电能用来完成调整“生物电子”运动趋于平衡时,就需要从体外给予“充电”以恢复平衡状态——通过针刺作用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整阴阳使其由不平衡转化为平衡。这两种学说可以充分解释经络不平衡造成的病态及平衡状态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根据数据整理分析,纪青山教授治疗的疾病中,经络疾病所占比例较大,而经络疾病中尤其以面瘫为主。纪青山教授早期曾通过肌电图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地仓—下关、翳风—丝竹空、阳白—听会3条经线的传导时间,经试验表明,正常人双侧对称经线传导时间无差异,而面瘫患者早期患侧经线传导时间长于健侧,而中期时两侧的差异性逐渐缩小,后期痊愈时患侧与健侧传导时间基本平衡。通过试验纪老发现,机体在正常状态下,对称的两侧经线传导时间与速度应该是基本相等的,因此纪老提出“经络平衡”的思想。
“经络平衡”就是同名经络的左右路径有着相一致的对称性,在正常的状态下,对它们的传导时间和传导速度进行测定,两侧是均衡相等的。而在病态情况下,健、患双侧绝对不等,差值的大小与疾病的程度成正比。早在1979年,孟昭威教授提出了“第三平衡系统”学说。人体的“平衡”问题,在《内经》中阐述得十分清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现代的“生物电子运动平衡理论”,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基点,发现整个人体生命过程是生物电子运动所产生的,是生物电子始终在不平衡中维持着相对平衡的过程。这种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通过现代研究得到证实,运用到临床结果也是可以肯定的。且现代人体经络静电荷检测研究认为,经络是一种低电阻、高电容的线,同时生物电在人体内是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可以认为,在经络内流动的物质中有生物电、电荷力存在,在正常态时是左右相对平衡的,而在病理功能态时即呈现经络失衡现象。
由此表明,经络系统是一种全开放的功能巨系统,这与纪老的经络平衡思想不谋而合。这种平衡有整体与局部之分,整体平衡是指整体机体的气血平和,而局部平衡则指人体上下左右的对称性平衡。在治疗过程中,纪老认为可以通过对比查体来确定机体的状态,针刺前必须进行详细的查体,健侧与患侧都要查,通过对比分析出谁强谁弱,再进行针刺治疗。因此纪青山教授针刺之时,往往采用局部针刺、整体治疗,或者左病右治、上病下治,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
《素问 厥论》指出:“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满 ”《素问 调经论》说,“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凡此都是列举由于机体受病而引起的经络上下内外失衡的病理表现,同时还记载了神、气、血、形、志的有余和不足的症状。经络失衡的病理变化,多与十二经筋和奇经八脉的病候密切相关。《灵枢 经筋》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例如,足太阳之筋,脊反折,项筋急,不可左右摇;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足少阴之筋,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手明之筋,颈不可以左右视。结合临证所见,上述沿经抽痛、面肌抽动便是寒则筋急的表现。而半身不遂、口眼斜也正是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的结果。“足少阳之筋 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与现代医学中枢神经对机体的运动、感觉呈左右交叉、上下颠倒的支配形式完全吻合。阳急反折与《素问 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完全一致,阴急俯不伸则属任脉失衡的病变范畴。
《灵枢 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调节平衡的功能还突出地表现在以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为最终目的的针灸治病过程中。赤羽氏的“天平学说”认为,如果机体一侧有病,除在同侧施治外,也可以刺激对侧以调节经络失衡,使疾病好转或痊愈。如对于半身不遂、口眼斜的治疗就是通过调节、纠正机体左右经脉的失衡而发挥治疗作用的。经络对机体治疗性调节的结果,一方面减轻或消除了疾病的症状,另一方面可以使经穴皮肤导电量或电阻值趋于平衡。对内脏病的调节可在 X线、B超下有所显示。对神经精神类疾病的调节可在脑电波的显示下看到病理改变趋于正常。又如,合谷、后溪既发汗又止汗,内关、中脘既止吐又催吐,天枢、足三里既止泻又通便,等等,也是经穴对机体的一种双向调治作用。经络的这种调治作用,是以它在正常情况下能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为基础的。《素问 三部九候论》指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这是针灸调治脏腑、经络失衡的总则。在具体运用上有主张先补后泻者,如《灵枢 终始》、《难经 六十九难》,也有主张先泻后补者,如《素问 三部九候论》、《素问 血气形志》等。但不论先补后泻,还是先泻后补,都是以补虚泻实、调节经气为手段,最终达到“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 离合真邪论》说:“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为针灸调治脏腑、经络的失衡创立了左右交叉、前后对应、上下颠倒、内外相合等多种形式。
左右交叉调治法:由于经络在人体是左右对称分布的,并有左右交叉、交会的现象,所以,对于左右经络失衡的病证,就可以采用《灵枢 癫狂》所说“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这在《内经》中称为“缪刺”(左右交叉、浅而刺络)和“巨刺”(左右交叉、深而刺经)。《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当邪客于络脉或身形有痛而脉象无异常时用缪刺法,邪客于经或一侧有病而对侧脉象出现异常时用巨刺法。此法对口眼斜、半身不遂、单侧肢体疼痛、跌仆损伤、落枕、牙痛、偏头痛等疗效显著。具体可在与病痛部位相应的对侧局部选穴,也可以在对侧肢体循经远端选穴。
前后对应调治法:“前”指身前、胸腹,“后”指身后、腰背,是一种“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调治方法,《内经》中称之为“偶刺”。具体有前后随意选穴、对应部位取穴和俞募选穴等几种形式。对于脏腑病证和躯干部疼痛疗效较好。
上下颠倒调治法:“上”指上肢或腰以上,“下”指下肢或腰以下。《灵枢 终始》说:“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即是本法的纲领性条文——是以经脉循行为依据的远端取穴法,《内经》称之为“远道刺”,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特点。临床以此法治疗关节疼痛,还可以按上下部位相应选穴。例如,左肘关节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