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1.00
折扣购买: 一九八四(精)/译文经典
ISBN: 9787532747993
乔治·奥威尔,英国著名作家。1903年出生于英属印度,1907年举家迁回英国,进入著名的伊顿公学学习。后因经济原因无力深造,被迫远走缅甸,参加帝国警察部队。终因厌倦殖民行径、痴迷写作而辞去公职,辗转回到欧洲,流亡伦敦、巴黎等地。一边深刻体验下层民众生活,一边从事文学创作,并有多部作品出版。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奥威尔为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而参战,不幸负伤。1939年,二战爆发,他积极参加反纳粹的活动。西班牙内战与二战的苦痛经历,让他对战争与和平、极权与民主、社会关怀与人类理想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1945年,乔治·奥威尔出版了著名的小说《动物农场》。1949年,他的代表作《1984》问世,在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入选多国中学生必读书目,被翻译成62种文字,总销量超过5000万册。1950年,乔治·奥威尔因肺病去世,年仅47岁。
四月间,天气寒冷晴朗,钟敲了十三下。温斯顿 史密斯为了要躲寒风,紧缩着脖子,很快地溜进了胜 利大厦的玻璃门,不过动作不够迅速,没有能够防止 一阵沙土跟着他刮进了门。 门厅里有一股熬白菜和旧地席的气味。门厅的一 头,有一张彩色的招贴画钉在墙上,在室内悬挂略为 嫌大了一些。画的是一张很大的面孔,有一米多宽: 这是一个大约四十五岁的男人的脸,留着浓密的黑胡 子,面部线条粗犷英俊。温斯顿朝楼梯走去。用不着 试电梯。即使最顺利的时候,电梯也是很少开的,现 在又是白天停电。这是为了筹备举行仇恨周而实行节 约。温斯顿的住所在七层楼上,他三十九岁,右脚脖 子上患静脉曲张,因此爬得很慢,一路上休息了好几 次。每上一层楼,正对着电梯门的墙上就有那幅画着 很大脸庞的招贴画凝视着。这是属于这样的一类画, 你不论走到哪里,画面中的眼光总是跟着你。下面的 文字说明是:老大哥在看着你。 在他住所里面,有个圆润的嗓子在念一系列与生 铁产量有关的数字。声音来自一块象毛玻璃一样的椭 圆形金属板,这构成右边墙壁的一部分墙面。温斯顿 按了一个开关,声音就轻了一些,不过说的话仍听得 清楚。这个装置(叫做电幕)可以放低声音,可是没有 办法完全关上。他走到窗边。他的身材瘦小纤弱,蓝 色的工作服——那是党内的制服——更加突出了他身 子的单薄。他的头发很淡,脸色天生红润,他的皮肤 由于用粗肥皂和钝刀片,再加上刚刚过去的寒冬,显 得有点粗糙。 外面,即使通过关上的玻璃窗,看上去也是寒冷 的。在下面街心里,阵阵的小卷风把尘土和碎纸吹卷 起来,虽然阳光灿烂,天空蔚蓝,可是除了到处贴着 的招贴画以外,似乎什么东西都没有颜色。那张留着 黑胡子的脸从每一个关键地方向下凝视。在对面那所 房子的正面就有一幅,文字说朋是:老大哥在看着你 。那双黑色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温斯顿的眼睛。在 下面街上有另外一张招贴画,一角给撕破了,在风中 不时地吹拍着,一会儿盖上,一会儿又露出唯一的一 个词儿“英社”。在远处,一架直升飞机在屋预上面 掠过,象一只蓝色的瓶子似的徘徊了一会,又绕个弯 儿飞走。这是警察巡逻队,在伺察人们的窗户。不过 巡逻队并不可怕,只有思想警察才可怕。 在温斯顿的身后,电幕上的声音仍在喋喋不休地 报告生铁产量和第九个三年计划的超额完成情况。电 幕能够同时接收和放送。温斯顿发出的任何声音,只 要比极低声的细语大一点,它就可以接收到;此外, 只要他留在那块金属板的视野之内,除了能听到他的 声音之外,也能看到他的行动。当然,没有办法知道 ,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你的一言一行是否都有人在 监视着。思想警察究竟多么经常,或者根据什么安排 在接收某个人的线路,那你就只能猜测了。甚至可以 想象,他们对每个人都是从头到尾一直在监视着的。 反正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他们高兴,他们都可以接上 你的线路。你只能在这样的假定下生活——从已经成 为本能的习惯出发,你早已这样生活了:你发出的每 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作的每一个动作,除 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 温斯顿继续背对着电幕。这样比较安全些;不过 他也很明白,甚至背部有时也能暴露问题的。一公里 以外,他工作的单位真理部高耸在阴沉的市景之上, 建筑高大,一片白色。这,他带着有些模糊的厌恶情 绪想——这就是伦敦,一号空降场的主要城市,一号 空降场是大洋国人口位居第三的省份。他竭力想挤出 一些童年时代的记忆来,能够告诉他伦敦是不是一直 都是这样的。是不是一直有这些景象:破败的十九世 纪房子,墙头用木材撑着,窗户钉上了硬纸板,屋顶 上盖着波纹铁皮,倒塌的花园围墙东倒西歪;还有那 尘土飞扬、破砖残瓦上野草丛生的空袭地点;还有那 炸弹清出了一大块空地,上面忽然出现了许多象鸡笼 似的肮脏木房子的地方。可是没有用,他记不起来了 ;除了一系列没有背景、模糊难辨的、灯光灿烂的画 面以外,他的童年已不留下什么记忆了。P003-006 奥威尔在书中得出了一个必将到来的悲观结论,我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多数人总是对此视而不见。 我对于1984的看法是:这是一部极为悲观的作品,那种绝望的悲观如同饥饿,寒冷或者肉体的痛楚,你以为用冷漠可以咬牙坚持过去,但结果只是一再证明自己的软弱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