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暮光:南宋的临终岁月

崖山暮光:南宋的临终岁月
作者: 张吉寅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55
折扣购买: 崖山暮光:南宋的临终岁月
ISBN: 9787205105587

作者简介

张吉寅,男,1986年生,山西绛县人。2017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宋史研究。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已出版《汴梁悲歌:靖康大变局》,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从公元1127年建炎南渡到1279年崖山灭亡,在152年的南宋时段中,战争成为这个偏安王朝生命的主要色彩。南宋人不是正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的路上,国家貌似始终命悬一线。著名宋史专家邓小南先生说宋朝“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北宋如此,南宋更甚。 本书描写的是南宋灭亡的最后一段历史,时段从襄樊陷落(1273)之后到崖山海战(1279)。文天祥有句诗:“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欢欣赵人怨。”汪元量也有类似诗作,一曰“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二曰“汉儿快意歌荷叶,越女含悲舞柘枝”。“汉儿”,指元朝汉军。于亡国者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不舍、愤懑和悲壮;于胜利者来说,我们可以看到蔑视、喜悦和些许敬意;于我们而言,可以看到什么呢?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如同一文弱小生,搞搞文艺、经经商还好,以“孱弱”之躯,抵抗史上最强大的北方民族——蒙古军团,竟然延续了近五十年之久。这段着实令人惊叹的抗争史,一般读者恐怕知者不多。不可否认的是,蒙古军队并没有全力灭亡南宋,中间几次因汗位争夺而中断。但是,在世人眼中,宋朝是弱不禁风的王朝代表,从半壁江山到偏安一隅,而蒙古汗国绝对是史上最强悍(没有之一)的军事存在,从角逐草原到纵横欧亚,这两者简直是弱鸡和战狼的对决,胜负没有悬念。蒙古一开始没将南宋放在眼里,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曾派使者到四川,要求南宋归附。而此后的交战事实,却令人大跌眼镜。 在蒙古征服史上,多是直接令敌国投降,否则屠城以待,令人闻风丧胆。不少政权闻蒙军铁蹄将至,主动投降更是屡见不鲜。但是,蒙古使者多次传达大汗的命令,要求南宋投降,甚至有划江而治的提议,南宋一概拒绝。一方面,南宋没有亲眼见到蒙军的勇猛和血腥,缺乏见识;另一方面,堂堂“中国”哪有向“蛮夷”直接投降的道理?不说什么恢复汉唐旧疆,祖宗江山已然失去将半(北宋盛时疆域约280万平方千米,南宋则将近180万平方千米),偏安江南,实在退无可退。 一般认为,襄阳之战是宋蒙(元)战争的重大转折,开启了元朝灭亡南宋的大幕。伯颜二十万大军沿汉水南下,襄阳降将吕文焕充当先锋,迅至鄂州以北。阳逻堡大战,元军顺利渡江,宋师全军覆没,流血漂橹,鄂州宋将顺势降元。阿里海牙坐镇鄂州,经略荆湖,伯颜率军沿江东进。黄州、江州等重镇相继迎降,范文虎、吕师夔等吕家将举手献土。元军进至芜湖,权相贾似道督师出征,丁家洲大战,宋军主力丧失殆尽。不到一月,元军已占建康。淮东主帅李庭芝固守扬州,江北十余城池尚在宋手,元将阿术作久困之计。伯颜因故北返,张世杰约定三路宋军出击,不料焦山惨败,元军占领长江,淮东数城孤立无援。伯颜南归,三路元军会师临安城外,宋廷求和,临安降元。三宫北上,从临安到大都再往上都,君臣先受款待,再遭质疑,一迁再迁,命归北土。荆湖、湖南、江西、江东、两淮相继陷落,李芾、李庭芝、姜才为国壮烈捐躯。 二王南下,从临安到福建再往广东,延续赵宋国祚,漂泊中艰难求存。元军继续南下,广西全陷,两军争夺广东。西北狼烟再起,元军主力暂时北调,宋人多路义军闻风而动,收复故土,好不热闹。元军调头南下,宋人竹篮打水一场空。鏖战五十年,四川终陷落。宋廷退守崖山,张世杰摆一字长蛇阵,决战一日,十万军民漂尸海上,南宋彻底灭亡。遗留的大宋忠臣遗民,或以生命为国尽忠,或以词章为国招魂。 1273年二月,襄阳惨败唱悲歌。 1279年二月,崖山海战写荣光。 南宋最后的六年,呈现血与火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