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妇女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6.30
折扣购买: 让孩子有好人缘(人际力养成法)
ISBN: 9787512707689
洪仲清 **心理师(绰号“红豆冰老师”) 红豆冰老师致力于儿童临*领域15年,从大学时代就接触孩子,服务过上千名孩童,*小的2岁,*大的超过20岁,*不喜欢给孩子贴“标签”。 红豆冰老师*大的梦想是希望有人际互动困难的孩子,透过教导、陪伴及人际互动技巧的练习,慢慢适应社会。 在他的眼中,孩子就是孩子,没有特殊与正常的区别。每一个孩子都有特别的需求,每一个孩子都应该用爱陪伴,被真诚接纳,被好好对待。 【现任】佳家人际智能开发心理治疗所 所长 【经历】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儿童早期发展疗育评估鉴定中心 临*心理师 ※Top945康轩学习杂志进阶版《Top教养报》专栏作家 ※《亲子天下》“请问教养专家”专栏驻站专家 ※参与拍摄《遥远星球的孩子》纪录片
在困境中的孩子:和孩子情绪同步,建立深层亲 子关系 *前,我到一所学校服务,我**感念教导主任 给我这个 机会。 我有了梦寐以求的弹性:足够的晤谈时间与次数 ,可以跟各 方(学生、家长、老师)互动,可以规划办亲子座谈 ,还有教导 主任的信任与尊重。 对我来说,在治疗室帮助孩子,会有一定的限制 。有时候, 不管孩子再怎么努力,一方面由于孩子个人的改变需 要时间,改 变的幅度可能也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双拳难敌四腿 ,环境的力 量大于个人,孩子就算改变了,在环境中还是弱势。 譬如,课业、晚睡及生活自理三大问题,是亲子 冲突很重要 的原因。 “拖拖拉拉的,早就叫你先把数学做好再看电视 ,结果你 偏偏就要先看电视,搞到现在11点了,还没做到一半 。下次再这 样,我就不签联络簿!” “不是跟你说晚上不要再打电话了吗!现在都已 经几点了, 电脑也还开着,你是不是不想睡了!然后明天又叫不 起来,我还 要载你上学,三催四请,你以为你是大小姐啊……” “家里有两个垃圾回收站,一个是你的房间,另 一个就是你 在客厅的电脑桌。拜托,三四天前的珍珠奶茶就这样 放着,本来 想着就让你自己收拾,没想到现在还放着!” 像这样的家庭互动状况都不是很好,让我担忧! 简单来说, 家长没办法在心理层面跟孩子产生良好的互动。 父母忙于工作,服务于社会,常要工作到晚上10 点才能下 班。像是出租车司机跑一整天的车,可能还赚不到一 般上班族的 一*所得。孩子回家常常没大人,谈心也只能找网友 ,假*就想 跑出去。这样下去,*常生活当然会有问题,连亲子 关系的维持 都会亮红灯。 当一个孩子遭逢困境,如同我**面对的孩子, 根据研究, 有两个重要因素可以让孩子顺利克服困境:良好的智 能表现与令 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孩子本身的能力够好,在某方面(如学业)有好 的表现,便 可以弥补他的困境。 孩子有令人满意的关系,不管对象是自己的父母 ,还是其他 长辈,对孩子都很重要。即使是青少年,看起来开始 要跟父母保 持距离了,事实上,很多事情还是需要父母的指引, 那么良好的 亲子关系就是后盾。 所以,我在跟孩子互动的时候,首要的目标就是 建立关系。 怎么样评估关系是否建立了?我有一个说法,即 当孩子笑的 时候,我们会不会也想笑!也就是,我们的情绪能不 能同步。 当我跟孩子的情绪同步了,就好像对讲机的调频 对上了.那 我就能感觉到孩子的感觉,我就能听到孩子真正想说 的话。 关系好有什么好处?这样做,孩子就会比较愿意 听我们说的 话。好关系的其中一个要件,就是接纳孩子。当孩子 感觉到** 的接纳,就会觉得那是一种**好的感*,为了这样 的感*,为 了这样的认同,孩子会自己努力往前进。 这样说吧!在谈话开始之前,我清楚地说明,我 不勉强孩子 跟我谈他不想谈的事,他随时可以喊停。谈完之后, 我让孩子看 谈话的记录,孩子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就删掉!只有 孩子同意的 内容,我才会放在记录里。 跟孩子谈笑,我很开心!我也年轻过,我也做过 荒唐事,我 喜欢在上课时睡觉,我喜欢玩游戏机、看电视,我想 骑摩托车. 我也对男女关系好奇,我曾经喜欢钓鱼……我跟孩子 一样,喜欢 很多大人不见得赞成的事…… 然后,我要告诉孩子,我知道他们会想办法让自 己*好,就 像我当初一样。我会跟他们一起想办法,至少我愿意 当他们的 朋友…… 青少年的不在乎,以及冷酷的外表,常常是一种 防卫。他们 还是愿意跟人有友善的互动的。我在*队中有一年的 时间,专门 跟各种列管的人员互动,包括犯法的、情绪困扰的、 适应** 的……相信我,即使困扰行为再怎么严重.背后还是 藏着渴望被 了解与认同的心。 洪老师谈人际 家长该怎么做才能与青少年的情绪同步 我这样譬喻,有时候,带孩子像是在看一本有点 儿难度的书。 投入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是把书看懂的必要 条件。作者 写书的角度,可能不是从我们习惯的地方切入,我们 要站在作者 的位置,猜测他在想什么,然后用我们自己的经验来 对应,才能 理解。有时候,自己怎么努力都看不懂,就要找人讨 论,或询问 老师、专家。 那么,我们要问,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时间陪孩 子?我们思 考事情的角度,是否曾经放下自己,以孩子为主?我 们懂得孩子 在说什么吗?如果不懂,我们有付出努力想去搞懂吗 ? 曾经有个孩子谈到,他会找时间去研究“新** 玛丽”的*…… P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