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中国寻亲者
ISBN: 9787208166172
第一章寻亲与救助 寻亲,顾名思义就是寻 找亲人或亲属。 看似并不复杂的“寻亲” 二字,却让流浪走失人员, 以及他们的亲人魂牵梦绕, 夜不能寐。 只要仔细推敲,你就会 发现,寻亲其实不仅仅是一 个简单的寻找过程,而且是 一次实实在在的救助之举。 这种寻亲不仅为被救助者找 寻客观上的家,也在找寻精 神上的家。如果是没有救助 概念的寻亲,无非就是帮其 找到血缘或形式上的亲属或 住房而已。 所以,无论直接处在寻 找亲人,还是帮助寻亲的关 系人,都必须倾注全身心的 投入,才会在前程渺茫中发 现点滴线索,使其实现救助 意义上的寻亲。有时,恰恰 就是这点滴线索触动了工作 人员的灵感,使原本并无人 注意和关心的蛛丝马迹成为 寻亲的重要关卡,而这一关 卡却恰恰是引发寻亲成功, 找到亲人或亲属的必不可少 的重要线索。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 颁发第381号令,即《城市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 助管理办法》,并于同年8 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新办 法一改之前1982年5月12日 国务院颁发的《城市流浪乞 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是 一项体制性关爱型制度。 新制度的实行,充分体 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进 步与完善,但也使全国各城 市一时对生活无着流浪乞讨 人员的救助管理多少有点不 知所措。 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放开 的大门,大批的进城打工者 ,犹如潮流一般涌进各大城 市,特别是东部沿海省市。 国务院381号令的实行, 让救助管理站业务发生了 180度大转弯。之前,个别 城市的收容遣送站为了解决 生活无着“盲流”人员群体的 暂时居住问题,刚刚改造完 毕,配套设施与装备都是按 照之前收容遣送为目标设计 的。但仅仅几天,这样的设 计就变得不适合了。 以前,如果说收容遣送 解决的是流浪人员进站睡觉 问题,而如今则是解决短时 间的生活困难问题。如何更 好地体现人性化,改变救助 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观念问题 ,就成了救助管理站领导急 需思考的命题。 收容遣送、救助管理, 两者目的看似都是围绕城市 管理,但过去讲究的是“管” ,现在强调的是“助”。工作 中到底会遇到多少问题与困 难,谁也说不准,谁也说不 出个所以然。 救助管理的探索持续多 年,工作内容变了,但对象 没有变。需要去救助管理站 求助或被救助的,大多都是 因突遇急难,或迷失回家路 ,或因伤残无力回家的生活 无着落的流浪流动人员。当 然,也出现了极少数打着求 救的旗号钻政策空子,实则 并非以救急救济为目的,而 是为了实施所谓“跑站”的情 况。 救助管理站不断遇到一 些想回家,而不知道家,或 无法回家的求助者。寻亲, 也因此与救助站结下了工作 之缘,并自然与救助形成了 永久的密不可分的工作关系 。一、武思量二十载寻母记 盛夏,一个炎热的中午 ,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大门 口突然鞭炮声四起,人们被 这突如其来的震天响的鞭炮 声所吸引,大家不约而同朝 大门口望去。大热天,也不 是过年过节,是谁会在平平 淡淡的大门口燃放鞭炮? 人们聚拢后才发现,刚 刚燃放鞭炮的是星夜兼程从 老家乘车赶来,已经两天两 夜没有合眼的一位流浪受助 人员的儿子。他一见到工作 人员立马跪下磕头,一再感 谢他们让他终于见到了朝思 暮想的妈妈。 这位磕头感谢的小伙子 叫武思量,那年27岁,家在 湖北省武汉郊区。他妈妈是 前一段被救助站甄别成功, 寻找到亲人的一位女性流浪 受助人员。 从记事起,武思量就不 记得有妈妈。上小学报名时 ,老师问他妈妈的名字叫什 么,他只能抬头看看身边的 爸爸。 从那以后,武思量才知 道,妈妈在他刚出生不久, 就因严重的产后抑郁症而出 走了。爸爸和其他亲人曾四 处寻找,都没有下落。后来 爸爸为了照顾他,加上妈妈 离家时间一长,寻找妈妈的 事就拖了下来。但是,同学 们还有邻居等,往往说他是 没有妈妈管教的野孩子。在 武思量心里,他憎恨自己, 怨恨爸爸,经常做梦见到妈 妈。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