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改变会发生(养育完整而富有灵性的孩子)

相信改变会发生(养育完整而富有灵性的孩子)
作者: 杨莉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1.90
折扣购买: 相信改变会发生(养育完整而富有灵性的孩子)
ISBN: 9787550252370

作者简介

杨莉,**二级心理咨询师,BSCMC认证萨提亚模式咨询师,全国首届萨提亚大会主题演讲嘉宾,中国萨提亚模式高峰论坛主题演讲嘉宾,中央财经大学培训学院客座专家。 经常担任约翰·贝曼、安娜等**知名萨提亚导师的助教及教学翻译工作,协助他们培训本土萨提亚模式专业咨询师以及社会公开课程。在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领域授课超过六年,为个人、夫妻和家庭提供个案咨询。 为《心理育儿》《时尚育儿》等杂志撰写专栏文章。2010年,在SATIRJOURNAL上发表研究论文《在中国应用萨提亚模式进行心理治疗》。

内容简介

凹透镜照出“矮子” 在《爱与秩序》一书中,福斯特·克林纳(美国 精神心理医师)提出“教官式父母”的概念:“他们 吹毛求疵、严格管控……许多人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 ,家长都扮演了教官的角色。”教官式父母*典型的 行为特征是指责和光讲道理。 当我们总是指责时,就会把焦点放在孩子的“不 是之处”上,忽略孩子的感*。我们希望孩子意识到 并承认自己错了,不要像现在这个样子,而应该像我 们想象中理想的样子。有时候,我们甚至希望孩子的 自我感觉很糟糕,因为也许只有深入内心的痛,才能 促使他**改正缺点。这个时候,我们经常这么说: 你怎么又没做好?怎么这么笨?! 你又打人了,真是个坏孩子! 你就是不如××,你看他多好!你要是有他一半 ,我就知足了! 而当我们光讲道理时,会把焦点放在“道理”和 “应该”上,不但忽略了孩子的感*,也忽略了我们 自己的感*——在萨提亚模式中,这种沟通方式称为 “超理智”。我们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好:性格好、听 话、具备很多美德,甚至达到“**”;希望孩子不 要有太多感*,因为感*越多越敏感、越脆弱,没有 感*反而*坚强、不*伤害;还希望孩子能讲道理、 不感情用事。这个时候,我们经常这么说: 哭有什么用,还是想想该怎么办吧! 孩子就应该把书读好,不要想那么多杂七杂八的 事情! 我身边多少例子都证明了,现在贪玩不用功,将 来肠子悔青了也没用! 当我们总是用指责和超理智的方式对待孩子时, 就会在他面前竖立起一面凹透镜。 从父母的态度中,孩子可能读到“我不够好”, 长此以往,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偏低。正如两位** 的心理学导师麦基卓和黄焕祥在《懂得爱》一书中所 言:“凹透镜的映射作用让孩子怀疑自己、责备自己 、低估自己,甚至可能一生都活在这样的阴影之下。 ”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父母崇尚“挫折教育” ,认为要让孩子承*很大压力、经历很多挫折,才能 锻炼他们的抗压能力,才能有助于将来很好地适应社 会。这些父母从不轻易表扬孩子,因为担心他会产生 自满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这些做法并不 符合“挫折教育”的初衷。“挫折教育”是要“吸取 教训”,而不是“找错”,但是有些父母和老师,不 放过任何批评孩子的机会,甚至故意制造环境来让孩 子品尝失败的滋味。研究表明,青少年持续体验失败 很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强烈的负向情绪,包括但不限于 抑郁、愤怒等,他们会感觉自己不好或产生*击的冲 动,*糟糕的情况是对生活失去兴趣。 假如不用指责和光讲道理的方式,当孩子犯错时 ,父母可以怎么做?选择“对事不对人”,把孩子的 “行为”和“人”(这里指冰山的水下部分)区分开 来,避免他在“自己”层面感觉到“我不好”。父母 可以提出看法和建议,问一些启发思考的问题,把焦 点放在如何帮助孩子做出新选择上,并给予孩子情感 上的支持——理解和宽容。 比如,当孩子打了别人时,父母不说“你真是个 坏孩子”“打人不是好孩子”等,而是说:“爸爸知 道你很生气,如果是我,我也会生气的。生气当然可 以,但打人是不可以的!”“发生了什么事?除了打 他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解决办法吗?”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