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略说——经学三序讲疏/椿楸园著作系列

经学略说——经学三序讲疏/椿楸园著作系列
作者: 刘毓庆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4.30
折扣购买: 经学略说——经学三序讲疏/椿楸园著作系列
ISBN: 9787100172684

作者简介

刘毓庆,1954年生,山西省洪洞县人。现任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社会兼职有:奠中书院院长、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史研究。著有《古朴的文学》《朦胧的文学》《泽畔悲吟》《雅颂新考》《从经学到文学》《从文学到经学》《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历代诗经著述考》《诗义稽考》《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等著作三十多部。曾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二百余篇。

内容简介

弁 言 “经学略说”从本质上讲,是一部“中国经学简史”,只不过它与一般的经学史著不同,不是志在“创新”,讲出多少与人不同之“异”,而是重在“守正”,关注前贤反复讲述的理论;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思考逻辑,建构经学“史”的秩序,而是根据前贤的论述,梳理经学史的演变。“创新”固然有意义,但“守正”更重要。在“正”的基础上生出的“新”,才有意义。孔子说“述而不作”,“述”相当于“守正”,“作”相当于“创新”。“作”可以任意而为,创立所谓的“新”;“述”只有在准确地把握了历史的前提下,才能守其“正”。因此“述”比“作”更难,它需要功力。本着这样的思考和认识,笔者选取了一条特殊的讲述学术史的路径,即以“两志一目”经学类序为纲,参以时贤慧识,来讲述中国经学的历史。所谓“两志一目”,就是《汉书? 艺文志》《隋书? 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这是三部最具权威性的目录学著作,每一部书都是在继承前贤成果的基础上完成,各类图书皆有小序以总其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历代学人所重。此三书,《汉志》穷其源,《隋志》沿其流,《四库》观其变,探赜史迹,要言不烦,简而不空,堪称最为简要的学术史。时下之学术史著作,动辄数十万字,或上百万、数百万字,其学术性确不可小觑,但非穷日月之功不能卒读。欲得其要领,也须耗以时日。本著所求则在“简”,是在先师姚奠中先生“由博返约,回真向俗”的思想指导下来进行学术史思考的。目的是希望读者能以最短的时间,把握经学史的脉络。此题曾为博士生、硕士生开设课程。此书稿是在讲义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为了使读者便于分辨,凡书中引文字体为华文中宋处,皆为“两志一目”之小序,为行文简洁,或略其所出,望读者详查。以望方家指正。 刘毓庆2020 年8 月于椿楸园 精彩试读: “孔壁藏书”有三个传说:一种传说是这批书是孔子九世孙孔腾所藏。孔腾,字子襄,《孔子家语·后序》说:“子襄以好经书博学,畏秦法峻急,乃壁藏其《孔子家语》《孝经》《尚书》及《论语》于夫子之旧堂壁中。”另一个传说是孔腾的兄长孔鲋所藏。宋钱时《两汉笔记》说:“始皇三十四年烧书,陈余 谓孔鲋曰:‘秦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曰:‘吾将藏之,以待其求。’”还有一说是孔惠藏,见《经典释文·序录》。这三个记载应该都有根据,但《孔子家语·后序》所言所藏之地,正是鲁共王发现藏书之所,因此《古文尚书》为孔腾藏书,当无可疑。 关于“鲁恭王坏孔子宅”的时间,学者们分歧较大。鲁恭王是汉景帝的儿子刘馀,他封到曲阜做鲁王的时间是汉景帝前三年,“广其宫”自在此后。《汉志》说是“武帝末”,这个时间显然有问题,因为恭王年寿不到三十岁,在武帝元光年间,他早已不在世了。这里的“武帝末”是献书的时间,而不是坏孔子宅的时间。《论衡·正说》篇说是孝景帝时,而《书案》篇则说是武帝时。今人有以为在景帝前元三年者,又有以为在景帝末者。今难有坚证说明其时间,从逻辑上推,当在景、武之际,故而《论衡》才会出现两种记载,不过《论衡·正说》篇虽说:“至孝景帝时,鲁共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同时又说:“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祕于中,外不得见。”也正好明了此事在景、武之际。“鲁恭王坏孔子宅”,这是一个历史事件。“孔子宅”是一个文化标志,标志着孔子作为民族精神领袖的存在。而“鲁恭王”是权力的象征,“坏孔子宅”意味着权力对文化的挑战。然而权力最终让步于文化,在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鲁恭王不得不“惧”,而后“乃止不坏”。所谓“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与刘邦灭项羽后,举兵围鲁,而鲁中弦歌之音不绝,是同一类情况。叶梦得《府学记》说:“汉高帝悉定楚地,独鲁不下,引天下兵欲屠之。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辍。遂不敢加,而待其服。”“钟磬之音”“弦歌之音”,是代表文明的声音,它是人类和平美好情景的呈现,可以化解野蛮。因而它能遏止暴力,使权力却步。孔子宅幸免于难,象征着孔子不可撼动的精神领袖地位。从而也促成了孔宅向孔庙的转换,成为中国文化的圣地。 一部研究中国经学简史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