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名师演讲录(2)

北大清华名师演讲录(2)
作者: 韩向利//郭明瑞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48
折扣购买: 北大清华名师演讲录(2)
ISBN: 978730112560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2. 关于青铜器分期的十个问题 关于青铜器和金文的研究,我也有一些新的想法。在“夏商周断代工程 ”中,我们做了一个专题,就是对西周青铜器进行分期研究。过去,由于条 件所限,我们不能以考古发掘的材料为基础,主要是对金文本身作研究。现 在考古材料多了,我们就可以用考古学的方法,特别是类型学的方法对青铜 器进行整理排队。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特别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几位专门研究青铜器的专家(王世民、张长寿、陈公柔三先生),对西周 青铜器中有重要铭文和对年代学研究有关系的部分做一个研究。研究的要求 就是,严格地按照考古类型学的方式来考察。这项工作已经结束,1999年出 了一本非常重要的书——《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它证明了过去只从 金文的角度来研究的结果,有很多地方不够准确。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即 金文的研究一定不能脱离考古学,一定不能违背考古类型学、层位学的分期 方法(其实甲骨也是一样)。 现在看青铜器研究在这方面的问题特别突出。前不久,在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成立50周年纪念的学术研讨会上,我提了一个建议:在青铜器 分期研究上有几个问题要特别做。在分期的方法论上,应强调把类型学研究 放在首位,再以古文字学等去论证和细化。同时,青铜器的演变是多线的, 分期必须与分域相结合,排出各个区域不同时期的谱系。我就当前的青铜器 分期工作,试提出以下十个课题: 中国青铜器的产生:中国的青铜器应有独立的起源,但迄今为止早期铜 器的发现尚不能说明其详细过程。特别是青铜器出现前有没有以红铜器为主 的阶段,有待更多材料才能说明。 青铜器铭文的早期形态:目前已知最早的铭文见于商代前期,有的类似 陶器符号,其中有多少是可靠的需要分析。商代后期存在的大量字数很少的 铭文中,族氏铭文的性质、若干亲称(如子某、妇某)的解释等也要研究确定 。 商末青铜器:殷墟三、四期青铜器发现较多,可与非发掘品综合研究。 铭文能与甲骨文联系的,更为重要。此外,还须专门考察商末和周初器物的 关系问题。 周初的“月相”:西周铭文中的“月相”,久为学者争论的热点。最近 ,在岐山周公庙甲骨及新出现的青铜器上,发现了《尚书》、《逸周书》未 见的“月相”词语,提供了进一步探讨的线索。看来在这方面,周初的历法 和西周中晚期应有所不同。 西周共和以下青铜器:西周器物铭文最多,不少都有历日,但在分期( 特别是编排历谱)上歧异甚多。由于共和以下年世明确,整理这个时期或包 括厉王在内的青铜器最为有益。厉王到宣王,相隔年数不少,器物特点应有 变化;宣、幽到东周初,情形也是一样。近年晋、虢墓地的发现,为研究准 备了条件。 秦、楚青铜器的演变: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列国青铜器中,秦、楚 两国器物的特色明显,已发现的标本易于构成序列,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充 实丰富。两者分居西土、东土,对考察文字的变迁也很关键。 商至西周的荆楚青铜器:《诗·商颂·殷武》云:商王武丁“奋伐荆楚 ”。今湖南、湖北多出商代重器,需要与中原同类器物进行对比研究。近期 望城高砂脊、宁乡炭河里的发现,有更高的考古学价值,对其制作年代等应 深入讨论。 长江下游青铜器的序列:今江苏、浙江等地也屡有先秦青铜器出土,其 中不少见于土墩墓。近年土墩墓的分期已趋详细,其中的标志性器物,如原 始瓷器,也已得到专门研究。由此入手,争议较多的青铜器分期及其年代问 题有望解决。 巴蜀青铜器文字的解读:四川、重庆及湖北、贵州一带所出战国至汉初 的巴蜀青铜器多有文字,以兵器为最多(也见于玺印与其他器物),过去学者 曾以为属于“图语”。现在材料已很多,有希望用现代技术方法加以解读。 这个问题,下面我还会专门说到。 汉初青铜器的特点:汉代早期青铜器多沿袭战国时期,同时又有若干发 展。尤其是近年一些诸侯王和诸侯级墓所出青铜器,值得从工艺、美术的角 度详细研究,并与战国晚期青铜器相比较。 3. 战国简帛 什么是近些年来最大的考古发现?我想战国简帛应算其中之一,这是没 有问题的。这方面的发现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就是使战国文字研究 中楚文字的研究处于一个带头的地位。任何一种古文字的研究都没有像楚文 字那么好的条件。甲骨文有10余万片,但很多字不认识,只能凭人的聪明才 智。所以有的说法不被承认,等到几十年后忽然证明某人说对了。今天发现 的楚文字的竹简,有些则是有标准的,因为有今传本文献可供对照。比如现 在有各种的传世本《周易》,又发现了马王堆帛书的《周易》,这是汉初的 ,现在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简《周易》,最近还公布了阜阳汉简《 周易》,这么多《周易》本子,给研究带来了很多有利条件。其中有些古文 字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有些字过去我们不认识,有些是通假字,我们过 去不知道,可是它一定是那个字。我常举的最有意思的一个例子,就是“羽 ”字下面一个“能”字,假借为“一”,这恐怕是任何人也猜不到的。古人 有一些心理是我们所不理解的,现在我们就有了根据,而且可以了解很多东 西。以楚文字研究为基础,我们往上可追溯到金文、甲骨文,往下则可一直 联系到《说文》等的研究,从而可给当时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创造很好 的条件。 可是在研究中我觉得还是有问题的。今天我们对楚文字特别是楚简的研 究,有的猜得比较离奇,好像你可以这样猜,我可以那样猜,结果不相上下 。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假借字、通借字问题的理解。现在 看来,好像是当时同音的或音近的都可以通假,这种通假失之太宽。过去古 音韵学家不太满意章太炎的工作,章太炎画了一张图名为《成韵图》,可以 对转,旁转,再旁转,几乎没有什么不能通用的。我们恐怕也有这样的毛病 ,我们很多通假没有规律,而当时一定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看到的竹简是 当时流行的一些经典读本,这些读本学生读,老师教,没有规律是不行的, 所以说当时的通假一定有规律,只是可能在今天看来我们觉得很奇怪。解决 了这个问题,我们才有可能正确解读竹简中那些没有今传本对照的文字。 P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