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之道(艺术品投资采访手记)

收藏之道(艺术品投资采访手记)
作者: 张丁
出版社: 岳麓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2.30
折扣购买: 收藏之道(艺术品投资采访手记)
ISBN: 780665822X

作者简介

张丁,笔名丁章,江苏丰县人,历史学硕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编辑,CCTV《中国财经报道》栏目记者、组长,《交通在线》栏目主编,《艺术品投资》栏目编导。2005年创意、发起抢救中国民间家书工程,现任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民间家书系列图书主编、中国家书网(www.jiashu.org)总编辑、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内容简介

王铁成先生兴趣广泛,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均有涉猎。他也是演艺 界有名的藏家,收藏的家具、奇石、瓷器、字画等文玩杂项都有一定特色 。我能采访到王先生这样的名家,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2003年10月19日,秋高气爽,艳阳高照。这是个星期天,我计划去房 山区长沟镇采访瓷器收藏家高立成。应老同事宋继兰小姐的邀请,先参加 一个书画作品的发布会。 上午10点,我们来到位于和平门东南角的全聚德烤鸭店,在这家百年 名店的大宴会厅,即将举行画家王森先生工笔长卷《中国京剧群英谱》的 新闻发布会。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一幅画作的发布会,竟然来,了那么多 的名家大腕,演艺界和艺术界的众多名人纷纷前来捧场,其中就有著名电 影演员王铁成先生。早就耳闻王先生不仅戏演得好,而且富收藏,我想如 果能给他拍一期“收藏故事”,该多好啊!在发布会开始前,我壮了壮胆子 ,走向坐在主桌的王铁成先生,首先自报家门。他不愧为收藏家,对我们 《艺术品投资》节目还比较熟悉。当我提出采访要求后,他没有拒绝,可 是面露难色,说自己有些东西,但太好的不多,当时为我留了电话。 过了一周左右,我冒昧拨通了王先生家里的电话,提出采访要求。他 说,自己一些大件的东西都借出去了,目前不好拍摄,过一二个月再拍吧 。 由于栏目节目安排的原因,我一直忙于其他节目,故没有再与王先生 取得联系。这样一拖就到了2004年,转眼又过了春节。4月初。我终于再次 拨通了王铁成先生的电话,商定了采访时间。恰巧,《收藏界》的高玉涛 社长给我打来电话,说也要去采访王先生。这样,就产生了我们的这次联 合采访。 4月的北京,春意盎然,我们如约来到了王铁成先生建在京郊的花园式 别墅“海棠园”。宽大的庭院,绿意袭人,鸟语花香。进入宽敞明亮的客 厅,一股浓烈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环形落地窗前是一排老式太师椅;客 厅靠里的一面墙前陈列着两组高大的明清顶箱柜:迎面墙上挂着范曾先生 的巨幅中堂;几块硕大的灵壁石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沧桑巨变的历史…… 年近古稀的王铁成先生精力充沛,步履轻盈。他首先带我们参观了几 件特色藏品,无论是书房,还是画室,家具陈设古色古香,墙上挂着演出 剧照,瓷器、玉器、文玩杂件不时映入眼帘。在客厅落座后,王先生说, 他喜欢一些古旧物品,因为这里面有文化,有审美,有各种图案,有传统 的工艺,有当时人对历史的追求。收藏这些艺术品,可以获得艺术享受, 也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谈起收藏的理念,他说靠的是缘分,碰上了, 觉得合适就买,决不刻意去淘换。几十年来,碰上的东西比较多,但是自 己收藏的精品也只有十几件。 王先生向我们介绍的第一件藏品是一张乾隆紫檀写字台,当然,它现 在已经是王先生的专用写字台了。 “从材质上看。这个写字台用的是比较高级的金星紫檀,颜色深浅自 然。从雕工和图案来看,比较精细柔美。首先呢,它刻工非常细致精美, 现在已很难做到。雕刻用圆雕,像玉雕一样,非常圆润。铜把手是鎏金錾 花,蝙蝠形云头把手,无论大手、小手握上,只能盛下三个手指头,设计 非常好。图案是蝠、庆、鱼,福庆有余的意思,还有螭虎拐子龙,包括鱼 身上、蝙蝠身上,这些都比较圆润;图案严谨对称,分毫不差,四个抽屉 ,两种尺寸,中间两个抽屉尺寸小一点儿,两边两个大一点儿,显得比较 活泼和考究。” 这张写字台是王先生在1980年花1400元钱买来的。早在三十年前,他 就想要一个写字台,于是找文物商店的熟人打听,当时有两件,他不是太 满意,后来其中一件被黄胄先生买走了。过了几年,在一户人家又发现了 一张写字台,文物店给1200元钱,人家不卖。后来王铁成知道了这个消息 ,去这户人家,花1400元钱买下了这张写字台,也就是现在的这张紫檀写 字台。当时他家里并不宽裕,1400元钱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后来,经专家鉴定,这件写字台是乾隆时期典型的东西,应该是王府 里使用过的,保存比较完整,又没动过手,工料俱精,成为王先生十分满 意的一件藏品。 王铁成自幼生活在北京,深受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因此,寻找那些 负载着历史与文明的艺术品,是他多年收藏生活的重要内容。现在他珍藏 的一个乾隆造办处紫檀笔筒,就是二十多年前从北京一大户人家的后代手 里买来的。 据王先生介绍,一般紫檀笔筒都做得比较大,而这个大小则比较合适 ,是宫里造办处做的。“因为它下面有个四字隶书款儿:乾隆年制。这件 东西应该是乾隆皇帝用过的。怎么能证明呢?不仅有造办处的款儿,而且有 披灰大漆里。紫檀的笔筒一般来讲的话,为了干净和耐用,不应该做大漆 披灰里。已经过去三百多年了,这个笔筒现在还能看到一些大面积、小面 积大漆披灰里的痕迹。因为大漆披灰里是皇上用的东西,皇上用的家具, 皇上用的这些东西,都必须大漆披灰里,这是一个规矩。” 从雕刻来看,各种雕法几乎都用上了,有平雕,有半圆雕、圆雕,图 案是一幅山水的景致,远山,近处的亭台楼阁,再加上备种花草树木。有 松树,有其他的树,有梅花,有竹子,有山石,有亭子、小桥。高低不平 ,错落有致。 “这么一个很小的东西,把玩起来感觉到很有意境,比较难得。第一 ,它有身份:第二,它的出身好:第三,它的雕工好。材质好,比较全面 。” 这件东西,王铁成给了卖者当时市场上的一个最高价格。因为他相信 ,这件东西一定会升值。这户人家估计在清朝是相当显赫的大户人家,还 藏有很多古画,经过两三代人的收藏,家里还能留下这些比较精的东西, 实属难能可贵。 客厅里的两对顶箱柜也是王先生十分钟爱的藏品。中间一对是典型的 明黄花梨的四面平,四面平是典型明朝的样式,另一对是清雍正的金丝楠 木,都是材质珍贵的老家具。从外观看,造型和刻花也很有特点。镶的变 形龙图案是黄柏的,黄柏木质比较硬,有一些包浆,块儿比较大,和金丝 楠木结合得比较好。 “金丝楠木的这一对,顶高2.9米,这么大件的东西,一般单元房根本 搁不下,估计那时候家里要做这个东西的话,首先他得有一个大房子,这 柜子两米九高,房子就得三米多高,这样的房子不是宫殿,也得是大王府 啊。”王先生说,这两对柜子也是他碰巧得来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 里无时莫强求。” 王先生还给我们展示了他收藏的一件清储秀宫粉彩大果盘。盘口直径 57公分。底部有“储秀宫制”四字篆书款。这件瓷器是他从拍卖会上得到 的。在预展的时候,他就看上这个东西了,几个朋友看了以后觉得还可以 。应该没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拿下这件东西呢?因为储秀宫是慈禧住的宫 殿,以她那个身份和地位。特意为她的住处烧的窑,就是为储秀宫特制的 ,就相当于清代的官窑器,或者比官窑还要细心。像这样的大果盘,器型 比较大。又特别少,所以相当珍贵。” 拍卖时,这件拍品排在第七、八号,当时有好多买家还没到场,举牌 时几乎没有人竞争,王铁成先生就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了。他认为是捡了 一个“漏儿”。这就是说拍卖行里面也要看运气,如果有两个内行同时看 上这个东西了,都觉得价格便宜,都知道储秀宫的器物相当于官窑,都有 这个认识,那争起来的话,价格就很高了。 当、当、当……忽然传来清脆悦耳的声音,我们回头一看,是王先生 在敲击立在门口的一块灵壁石。他的客厅里陈列着好几块造型独特的灵壁 石。王先生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了灵壁石的有关知识。 他说,这种石头不是从山上敲下来的,而是属于“出土”的艺术品。 在若千年前,火山爆发的时候,有一个点往下一砸,砸在土地上,就变成 现在这种形状了。底下挨着土的部分,颜色有点发黄,是这块石头的石根 。等温度下降以后,就变成现在的样子了。又过了若千年之后,人们在六 米深的土里边,刨出来的,安徽出这种石头,叫灵壁石。 “为什么说灵壁石在奇石收藏中非常名贵呢?因为它们都是火山溅下来 的,当时溅成什么样就什么样了,慢慢地被土埋起来了,没有动过手。到 了近代,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基本建设全面展开,推土 机等机械化施工,就挖出来不少,所以这个年代收藏灵壁石是最佳时机。 在这以前,根本就看不到这么大的石头,有一小块灵壁石的话,在清朝时 就值很多的钱,搁到现在,二三百年了,也有包浆了,就更贵了,那时候 大块的根本没有。” 王铁成收藏的一块灵壁石藏品有一米多高,分量很重,据说是四个人 抬进来的。 目前,王铁成先生除了繁忙的社会活动外,把其他时间几乎都放在了 把玩藏品、琴棋书画、花鸟虫鱼方面。他的绘画取法八大山人,恬淡自然 ,意境高远,书法布局严整,格调清新。王铁成先生把收藏看成是陶冶传 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通过收藏使自己老有所乐,安享晚年生活。 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