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察终:《通报》史学文萃

原始察终:《通报》史学文萃
作者: 编者:陈龙|总主编:张靖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82.00
折扣价: 62.83
折扣购买: 原始察终:《通报》史学文萃
ISBN: 9787100242257

作者简介

陈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哲学与文学比较研究。发表论文十多篇,译有《列维-斯特劳斯》(三联书店2020年版)等,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台湾新儒家美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北京大学美学传统与中华美学精神”等项目。

内容简介

\"曹操身边的大将司马懿(179—251)权势极大,也是门阀豪族的大靠山。在施政措施方面,司马氏家族远没有曹氏家族那么激进。他们站在了士族这一边,采取了一种迥异于曹魏政权的哲学思想。曹操受法家思想影响很大,又吸收道家思想,曹魏政权沿袭了这一理念,而司马氏家族将自己塑造为正统儒家思想的信奉者。自汉朝以来,儒学就推崇家庭道德,尤其是孝,这就与门阀试图削弱中央权力的封建制度 “完美”契合。相反,法家提倡中央集权,道家在极少数政教相连的情况下会支持政权完整归一,主张极权,这些都迥异于封建思想中固有的分化观念。纵观这一时代的整个历史,我们可以看出隐藏于背后的两种政治权力竞争势力的意识形态对立,这种对立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正始年间(240—257)哲学思想的繁荣事实上与这些政治主张有着密切联系,竹林七贤几乎都把自己的哲学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生活结合起来。所有的重要人士都开始谈论哲学,甚至谈论玄学。东汉时期的清议逐渐演变为了清谈(causeires pures),这种模式不仅保留了清议中对官员或公众人物的臧否,更涉及对中国文明根本问题的讨论。我们在记录这些谈话的《世说新语》中就能看到一些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哲学家试图调和儒、道两家思想,或者至少把儒家的一些纲常与核心范畴引入令他们所有人着迷的道家思想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司马氏家族是如何通过自249年政变开始的一系列清洗活动,除掉最具自由精神和最忠诚于曹魏家族的人士,导致曹爽、何晏、夏侯玄(生于209年)和其他道家思想家丧命。 竹林七贤就是在司马氏家族正式建立晋朝(265)前的10年左右聚集起来的。当时正处于巨大变革的末期,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视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一部分统治阶级,例如曹魏家族,虽然试图建立一个人民顺服的中央集权政府,但因其反对儒家,主张个人主义,所以在思想给了人民很大的自由。另一部分人在司马氏家族的领导下,鼓吹儒家传统主义,要求完全遵循汉朝的儒家道德规范,不过在施行时要兼顾中央与地方封建制。因此汉末的混乱和曹魏缔造者的创新曾给思想和社会结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自由空间,而在此之后,一切又回归了儒家正统,这也正是竹林七贤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此种政治环境与思想氛围的变化,他们不都只是简单地反社会、反儒家传统,相反,他们的反应各式各样,错综复杂,堪称当时上层社会的缩影。 ——摘自本书《竹林七贤与当时社会》一文 \" "欧美日本汉学流派的百年精粹 何可思、何四维、宫崎市定等名家代表作 。《通报》是西方世界专业的三种汉学期刊之一,该刊主编皆为世界著名汉学家,所刊文章展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欧美汉学家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学术渊源和传承谱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它既延续了深厚的欧洲汉学传统,也反映了美国汉学和中国学研究的典型成果。遗憾的是,中国学界对《通报》所及材料的使用和研究至今还极为有限。 本丛书聚焦西方汉学家的代表作,关注历代汉学家的选题背景、问题意识、文献依据和研究方法,遴选对当下研究仍具有独特启发和借鉴意义的、拥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文章,力求完整、准确、规范地译介至汉语学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