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8.80
折扣购买: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精)
ISBN: 9787539985602
徐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缘去来》、《沉浮之路》、《公民喉舌》,散文集《天下知己》等12种;近年致力于紫砂文学创作,有系列小说《壶王》《壶道》《壶殇》,传记作品《花非花》《尧臣壶传》,长篇散文《一壶乾坤》问世;作品屡获全国电视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紫金山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重要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十月》《钟山》《北京文学》《上海文学》《青年文学》《雨花》《芳草》等,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散文选刊》《读者》《中外文摘》选载、转载。 现居陶都宜兴。
第二章《夜航船》 这些流传在上袁村一带的顾氏故事,像和风、细 雨、树叶、青草,点缀着顾景舟生长的环境。当一个 清瘦的身影从田塍、菜畦前走过,人们无法说得清, 这个名叫顾景舟的抟壶人,与太多的艺人们的区别, 到底在哪里。 战乱。天灾。人祸。诸多因素导致顾景舟无力升 入中学,这是他平生遭受的第一次痛楚。他是明事理 的孩子。当父亲努力以平静的口气对他说这件事时, 他只是无奈地点头。末了,他向父亲提出,他想要一 间书房。 顾炳荣有些心酸。他深知儿子的秉性,他可以不 再上学,但不能不读书,小小的年纪,底线已然分明 。 家中原先堆放杂物的一间屋子很快被清理出来。 上袁村的后辈们,还能依稀记得顾家当时的格局:简 易的三进砖房,后面有一条小河。第一进是作坊、杂 物屋,堆放掇罐、坯架,中间有一走道,摆放抟壶器 具以及紫砂泥料之类;顾景舟的小书房在第二进,东 首十余平方,虽然极其简陋,却被顾景舟布置得颇有 书卷气息。 去向吕梅笙校长道别时,顾景舟心里还是很难受 。我们无从得知,当时吕校长对他说了一些什么。但 后来的事情让我们知道,虽然顾景舟未能入读中学, 但却依然留校,随吕校长附读了三年古文。“附读” 的涵义,或许今人难解,其实那是吕校长“亲授”的 别释,以一己之力,对一位优秀而困难的学生伸出尽 可能的援手。吕梅笙为人厚道热忱且学识渊博而无方 巾气。其热肠与古风,让顾景舟终生难忘。可以想见 ,这三年“开小灶”式的苦读,为顾景舟的古文水平 打下了何等坚实的基础。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墨 缘堂”,窗前还种了两棵金橘。毫无疑问,这是上袁 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书房,顾景舟之后的一切,将从 这里出发。 一本翻烂了的《古文观止》,是吕梅笙校长赠送 给他的,他已能背诵大半。河边的小书房,深夜里还 亮着油灯,照着四周的清寂与野趣。闷热的夏天,顾 景舟很少出现在乘凉的打谷场上,心静,自然就凉快 。他躲进蚊帐里看书,一灯如豆,支在蚊帐里,以致 把蚊帐的一角都熏黑了。疑难的问题,都被记在纸上 ,待去向吕校长请教。他后来回忆,吕梅笙先生传授 给他的,不仅是古文知识,更有文士的风骨和气脉, 这对他后来的一生,影响甚大。 乡村寂寞。每家每户抟壶的声响此起彼伏,那是 一种繁复的单调。村头的龙窑举烟了,有窑工吆喝的 声响加入进来,开窑的时候.叮叮当当的,听久了, 心也烦的。有时候,突然会有一个沿村卖唱的艺人出 现在村口,抟壶的人,会放下手里的活计,瞧个热闹 。这个难得的乡村娱乐版节目,往往是短暂的,就像 夜空里飞快划过的流星。 家中田地几近于无,顾炳荣却戒不掉每天上蜀山 茶馆喝茶的习惯。但是,生活的重负,让他只能去反 租别人的七亩水田养活家口,每亩年租约一石两斗白 米。他和魏氏一共生了八个孩子,因为家贫,孩子得 病无钱医治,先后天折了几个。如此,抟壶便成了顾 家的主要生计。上袁村的壶手,大抵可分几类,顶级 的高手如程寿珍等,掇球壶曾获美国芝加哥博览会金 奖。名声固然隆隆,不过那张印着洋文的奖状,对他 的生活并不起什么作用。人已年迈,脑后还盘着一根 晚清的辫子。勤快是依旧的,每日鸡鸣即起,至日落 前,必抟壶三枚。风雨无阻,送到蜀山窑场。他的壶 价一直坚挺,三枚壶可得一元大洋,是当时蜀山窑户 、藏家们青睐的主角。进入晚年他只做三款壶:掇球 、仿鼓、汉扁。精力虽然渐渐不济,老爷子每天还能 吃一盘猪头肉。顾家隔壁,住着紫砂高手王寅春,以 朱泥水平壶成名,薄胎、精巧,泥色红亮,出水爽利 ,拿捏便当。放进水里,壶体平稳,缓缓前行,如悠 然小舟,求壶者几乎踏破王家门槛。可见只要壶做得 好,做出名气,又何愁吃饭?不过,像程寿珍、王寅 春这等名手,在上袁村毕竟寥如晨星。更多壶手日夜 劳作,所制大路行货茶壶,大抵只能勉强养家。一枚 壶价,贱则几分钱,贵亦只一两角钱。顾家奶奶邵氏 水平壶,原先品位便不俗,颇得上海陶瓷古玩店“铁 画轩”的青睐,该店老板戴国宝,金陵人,原是刻瓷 名手,后在上海经营紫砂古玩。他与宜兴颇有渊源, 与顾家往来亦早。顾家所制之壶,幸由“铁画轩”经 销而解燃眉之急。戴国宝与顾炳荣性情也投缘,每聚 必品茗论壶,遂成知友。一次,顾炳荣接到“铁画轩 ”定制的一笔大宗茶壶生意,因是急件,日催夜赶, 终是赶不及。顾炳荣便请来三位乡村“客师”帮忙。 请来家中制壶的师傅,此地俗称客师。这三位艺人, 分别是储腊根、沈孝陆、潘德根。皆是业界认可的壶 手。为首的储腊根,大名储铭,号大匠巨人,宜兴西 乡人氏。后人有文字描绘他“较矮且瘦,方脸,两粒 眼球似凸在外面,老耷拉着脸,连笑起来也不亲善” 。此公擅制洋桶壶,甚精巧,有“储洋桶”“洋桶王 ”之称。史载,储铭性情狷介,是个豪放、不拘小节 之人;无家室,一生郁不得志。后来有资料称顾景舟 曾经拜储铭为师,并称,原先顾炳荣想让顾景舟跟程 寿珍学做壶,遭婉拒;后又想拜金石圣手潘稚亮、紫 砂陶刻名师陈少亭为师,皆未成功。最后才把顾景舟 托付给储腊根学艺。此说缺乏有力的细节支撑,顾景 舟自己亦不认可。储氏洋桶壶,当属壶界翘楚,甚至 许多方家认定,顾景舟早期作品颇受储铭影响,但顾 景舟认为.他确实多少受过储铭的指点,早期作品特 别是洋桶壶受其影响,但并无拜师一说。因为拜师, 是一件极严肃的事。真正影响他走上紫砂道路的人, 当是他亲爱的奶奶邵氏。 P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