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理想的城市
ISBN: 9787220114755
什切青:奥得河畔的音乐厅 什切青,如同跷跷板下面的那一个支点,而跷跷板的 两头,一头是德国,一头是波兰。 历史上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由于夹在曾经的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这三大强权之间,注 定成为屠刀下待宰的羔羊,血盆大口边的肥肉,能存活多 久永远只能听天由命,几乎完全没有自己掌握命运的可能 。 一九三九年二战爆发,短短一个月,波兰遭遇第三次 灭国的命运。一九四五年二战结束后波兰得以复国,在以 苏联为首的国际社会调停下,战败国德国割让了奥得河以 东的大量土地给波兰,其中包括波罗的海边的一个港口城 市——什切青(Szczecin)。什切青离柏林并不遥远,仅 仅一百五十公里。我们从柏林出发,伴随着一路秋色,两 个小时就抵达德国一波兰的边境,越过边境旋即抵达了什 切青。 在即将到达波兰边境之前,我们的车穿越了德国最东 北的联邦州——梅克伦堡一前波美拉尼亚州。很少有人会 注意到这名字中的“前”字:曾经属于德国的一部分—— 波美拉尼亚州,如今已经名存实亡,不在德国的版图之内 了。而曾经的西波美拉尼亚州的首府,就是我们此行的目 的地——波兰城市什切青。 什切青在一九四五年之前,有一个原汁原昧的德文名 字“斯德丁”(Stettin),今天德国境内高速路牌上,什 切青依然显示的是它曾经的名字斯德丁。 “曾经”,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无法概括这段历史。 一九四六年,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 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 随着“铁幕”的徐徐降落,什切青连同大量的德国土 地也割让给了波兰。这座城市从此从德国的斯德丁更名为 波兰的什切青。大量的德国人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城市 变得空无一人,于是又从波兰波兹南地区引入大量的波兰 人来予以填补。在这一来一去之间,这座城市在社会组织 、群体身份和城市记忆上,发生了断崖般的撕裂。新来的 波兰人对这座在二战时饱受摧残、已经变得破损不堪的“ 德国城市”毫无兴趣,“破罐破摔”,不但不修复,反而 进行大肆的破坏,拆毁的石料和木材运送到华沙,帮助华 沙从零复建。 当我们在城市里漫步,时不时出现的北德典型的哥特 复兴式砖构建筑和普鲁士时期留下的青年风格 (Jugendstil)建筑,让人如同回到德国一般。然而仅一 街之隔的一栋大板楼,仿佛又在提醒我们回到现实。两种 毫无关联、毫不协调、毫无对话基础的建筑,就这么隔着 一条四车道的街,彼此对立,构成了什切青典型的“撕裂 性的”城市风貌。 什切青这座城市,如同一个巨大的伤口,在历史的变 迁中被撕裂。它就像顾城书中写到的那样:我整个就是一 个伤口。我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活了多久,刀口就有多 长。我被解剖开以后,就无法再保持清洁的样子,我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