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经济学

漫话经济学
作者: 张溪竹//张再金|绘画:蜡人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2.30
折扣购买: 漫话经济学
ISBN: 9787509347713

作者简介

中国新生代青年漫画家,画有《漫话心理学》。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

内容简介

钱为什么不值钱了? 33年前,四川成都汤阿婆省吃俭用攒下了400元 钱,存进了银行。400元钱;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 巨款”,因为当时面粉0.185~0.22元/斤,猪肉0 .85~1元/斤,中华香烟0.55元/盒,茅台酒8元 /瓶……也就是说,当年这400元;钱可以买下1818 斤面粉,400斤猪肉,727盒中华香烟或者50瓶茅台酒 ,还有一 套大房子。 如今汤阿婆把钱取出来了,连本带息仅仅只有 835元整,按现在的物价仅仅可买420斤面粉,69斤猪 肉,40盒中华香烟或者l瓶茅台酒,连一扇房门都买 不起。 这下汤阿婆就弄不明白了,说:“我的钱明明多 了,人民币也升值了,可为啥这钱却越来越不值钱了 呢?” 其实,正是通货膨胀让我们的钱“贬值”了。通 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 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 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 会总供给。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商品以前只要1元钱,现在 商品没有变,市场上的钱却增加了,所以,这个商品 需要2元钱才能买到。比如,以前8元钱能买一斤猪肉 ,可是现在却需要15元。这样的话,原来的钱就不值 钱了,我们手里的钱都缩水了。 通常,通货膨胀都是不知不觉发生的,当我们环 视四周,看到绝大部分商品都涨价时,就可以断定发 生了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非常严重时,有再多钱也 可能一物难求。比如,“二战”前德国的通货膨胀严 重,一个妇人推着满满一手推车的钱去买食品,谁知 一个盗贼趁她不留神,一下抢过手推车,迅速把一车 的钱倒在地上,然后拼命地推着车跑了。这看似可笑 ,却是非常残酷的事实。 节俭已经不是美德了吗 王浩收入颇丰,家庭生活富足,唯一烦恼的是母 亲与妻子在花钱问题上总有矛盾。王妈妈过于节俭, 为了省电看电视从不开灯,理发都要走半个城找义务 理发摊儿,过生曰从不到饭店,总说在家割斤肉下点 面实惠,怎么劝都不听。而王太太呢?名牌包买了一 个又一个,鞋子多到鞋柜放不下,双休日一定要到高 级饭店搓一顿。对丈夫和婆婆的不赞同,她却振振有 词道:“现在提倡消费,我这么敞是扩大内需。”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经济学问题——节俭悖论。 节俭悖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指节 俭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可以增加个人财富, 但是如果整个国家的人都节俭,那么将会使每个人都 变得很贫穷。据说,18世纪,《蜜蜂的寓言》一书里 讲到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 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后来,新蜂王崇尚节俭,蜜 蜂们就放弃了奢华的生活,结果却导致整个蜂群的衰 败。凯恩斯正是从故事中看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 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节俭一直是一种美德,我们坚信“省一 分钱就是赚一分钱”。但是,这种古老的美德怎么会 变成新时代的罪恶呢? 首先,在经济学中,一加一并不一定等于二。对 一个人有利的事情,并不一定对全体有利,某些时候 反而对全体有害。其次,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状态下, 我们越节俭,就越能积累资本。但在经济不景气的社 会条件下,越是储蓄节俭,国民收入就会越少,经济 越萧条。而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 而起国民收入增加,从而促进经济繁荣。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