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话

三国史话
作者: 吕思勉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0.30
折扣购买: 三国史话
ISBN: 9787020140145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内容简介

宦官 讲起三国的纷争来,大家都知道其乱源起于后 汉。后汉末年为什么会乱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 灵帝的*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乱,引起黄巾的 造反。因黄巾的造反,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 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 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的进京,而引起废立之 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等纷纷起兵讨卓,天 下就从此分裂了。然则后汉的祸源,*大的便是十 常侍,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写《三国演义》的人, 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 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然则宦官究竟 是怎样一种人呢?历来读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为 害者多,知道宦官的来源者少。我不妨借此机会, 和诸君谈谈。 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 的俗语,亦称为太监。那是因为在明朝,他们所做 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故,这是不难 解的。然则何以又称为宦者呢?在后汉时代,这一 种人,威权很大,败坏政治很利害,所以写《后汉 书》的人特地替这一班人做了一篇传,名为《宦者 列传》,《宦者列传序》里说:“中兴之初,宦者 悉用阉人。”这句话,和我们通常的见解有些不符 。通常的见解,都以为宦官就是阉人,现在却说光 武中兴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那么,自此以前, 宦官就并非阉人了。所以有人疑心这“宦”字是错 的,说当作“内”字。然而他这句话,实在是错的 。 宦字的意思,本来并非指阉割。而宦官二字, 亦本非指阉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们所谓五经,中间有一部唤做《礼记》。《 礼记》的**篇是《曲礼》,《曲礼》里有一句: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学就是进学校,宦是什 么呢? 须知道古代所谓学校,和现代全然不同。现代 的学校,必须要传授些知识技能,古代的学校则全 无此事。古代的学校亦分为大学小学,所谓小学, 只是教授一些传统的做人道理以及*常生活间的礼 节,如洒扫应对进退之类。又或极粗浅的常识,如 数目字和东西南北等名称之类。根本说不上知识, *无实际应用的技能。 至于大学,其中颇有些高深的哲学,然而** 的意味是很浓厚的。《礼记》里又有一篇,唤做《 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说:当时大学中所教的 ,是诗、书、礼、乐。这并不是现在的《诗经》《 书经》《礼记》等等。须知古代的人研究学问的很 少,而古人的迷信,却较后世人为深。当时的人对 于一切问题的解释,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后 世,学术和**是分离的,在古代则是合一的。所 以古代的学问只存于教会之中,而教育权也*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