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7.80
折扣购买: 哲学问题
ISBN: 9787300331409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当代分析哲学与现代逻辑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数学原则》《人类的知识》等。在1920年10月到1921年7月间,罗素受梁启超等人邀请来华访问,此次访华形成了罗素的中国情结。
译者简介
郑伟平,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秘书及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分析哲学与知识论。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及译文,合作翻译《逻辑学基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一书。
与此相反,真正的哲学沉思,在非我的每一次扩展中,在一切放大了沉思对象因而也放大了沉思主体的事物中,发现了它的满意之处。在沉思中,任何个人的或私人的事物,任何依赖于习惯、私利或欲望的事物,都扭曲了沉思对象,也因此破坏了心智所寻求的那种结合。通过以这种方式在主体和对象之间设置障碍,这些个人的或私人的事物变成一种心智的牢笼。在那种纯粹且专注的对知识的渴望中——知识被视为非个人的、纯粹沉思的、人类可能达到的,自由的心智之所见将如上帝之所见,没有此地(here)与此时(now),没有希望和恐惧,没有惯常信念与传统偏见的束缚,镇定而冷静。因此,比起源于感觉的知识,自由的心智也将更为看重抽象和普遍的知识。后者无关个人遭遇到的偶然事件,前者必定依赖于一种完全个人的视角,也依赖于一个身体——身体的感觉器官所扭曲的东西与它们所揭示的东西一样多。
习惯于哲学沉思所带来的自由与公正的那种心灵,将会在行动和感情的世界中也保持同样的自由与公正。它将把它的目的和愿望视为整体的一部分,而且因为它们被视为一个世界的无穷小碎片——在这个世界中其余的一切都不受任何人的行为影响,所以它不会固执己见。在沉思中,这种公正是对于真理的纯粹渴望,它与一种心灵品质是完全相同的,这种品质在行动中是正义,在感情中是博爱——这种爱可以给予所有人,而不仅仅是那些被认为有用的或可敬的人。因此,沉思不仅扩展了我们的思想对象,也扩展了我们的行动和情感对象;它使我们成为一位宇宙公民,而不仅仅是一堵与其他一切相对立的围墙中的一位公民。人的真正自由,就在于这种宇宙公民的身份,在于从狭隘的希望和恐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因此,总结一下我们对哲学价值的讨论;研究哲学不是为了对它的问题有任何明确的答案,因为通常没有明确的答案被知晓为真,而是为了问题本身;因为这些问题扩大了我们对可能性的认识,丰富了我们的智力想象,减少了教条式框架所带来的心灵封闭之于思辨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通过哲学沉思的宇宙的伟大,心灵也变得伟大,并且变得有能力与构成其至善的宇宙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