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奇观--彗木大碰撞及其留给人类的思考/中国文库

万古奇观--彗木大碰撞及其留给人类的思考/中国文库
作者: 卞德培
出版社: 科普
原售价: 9.00
折扣价: 7.20
折扣购买: 万古奇观--彗木大碰撞及其留给人类的思考/中国文库
ISBN: 7110061655

作者简介

卞德培(1926~2001),浙江平湖人。作者系第一个荣获国际天文学界著名奖项一法国弗拉马利翁奖的中国人;国际小行星第6742号以作者之名来命名。

内容简介

1993e的发现引起广泛的兴趣和关注,这是可想而知的。大家很想知道 ,彗核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碎裂成这个样子的?它的发展前途又如何? 问题很快得到了澄清。 从计算情况来看,SL9闯进太阳系可能已有相当时间,很可能也已有上 百年的历史。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譬如说太暗、观测条件欠佳等,人们才一 直没有发现它。问题很清楚,我们不知道它的存在,不等于它客观上不存在 ,它照样在那里默默无闻地一遍又一遍绕着转,“寻找”表现自己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到了。1992年7月8.8日(世界时,加上8小时=约0.33日, 就是我们使用的“北京时间”),彗星在飞向太阳系内层空间的路途中,曾 一度接近到离木星中心只11万公里左右。我们知道,木星的直径超过7万公 里,也就是说,彗星大体上从离木星表面约4万来公里的地方飞过。这,它 可就犯了个“错误”,错误在于它闯了木星的“禁”区,禁区的名字是“洛 希极限”。 洛希极限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稍为插说几句。一个天体,尤其是凝聚力比较弱的天体,不管是卫 星、彗星,还是其他什么物体,只要它走到离某个大质量天体、譬如说木星 很近时,木星的潮汐作用就足以使卫星或彗星的形状发生变化,一般是把它 们“拉”成椭圆状,或者说成为椭球体。 如果那个小天体更加接近木星,达到一定程度时,那么,在距离上的“ 量”的变化,能导致它“质”的变化,换句话说,木星的潮汐作用就会大到 使这个小天体分崩离析和解体。卫星也好,彗星也好,这时它就碎裂成许多 小块。 刚才说的“一定的程度”,到底是多大距离呢?这就因星而异了,具体 情况得具体分析。大体说来,这距离跟那个大质量天体的半径,以及它和卫 星或彗星的密度等有关。洛希是19世纪法国的一位天文学家,他最先指出这 种情况,并给出了计算极限距离的公式和方法,故名“洛希极限”。 具体到木星来说,它的洛希极限大体上是它半径的2.7倍,约19万公里 。既然SL9不管三七二十一往木星的洛希极限禁区中闯,禁区就铁面无私地 实施它的管理规则,毫不客气硬是把SL9的固体彗核给“碾”碎了。据信, 这个碾碎过程大概发生在彗星进入禁区之后一个半小时左右。经过仔细查对 ,SL9原先的彗核被支解为大小不等的21块碎片。 木星与彗星之间的这种“较量”,是在远离我们七八亿公里的太阳系空 间进行的,没有向地球传过来任何信息,更没有旁观者和直接见证者。直到 1993年3月,SL9被记录在照相底片上之前,谁都还不知道木星附近曾发生过 如此这般的事件。 1993年5月25日,苏梅克先生参加了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城举行的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报告了sL9的发现经过,引起与 会者的广泛兴趣。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