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作者: (法)卡特琳娜·盖冈|译者:徐晓雁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37.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ISBN: 9787513321389

作者简介

卡特琳娜·盖冈,著名法国儿科医生,任职英法医院三十余年,在触摸疗法和非暴力沟通领域造诣颇深,是当今世界低幼儿童教育方面的标杆性专家。她以大量讲座、工作坊,培训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助产士等,使他们能更好地“陪伴和支持儿童家长”。

内容简介

成人与儿童关系中的困境 第一个月 当年轻母亲生下婴儿后,她可能会经历一个情绪 脆弱阶段,通常被称为“围产期抑郁”,从产后第三 天出现,持续时间不长,顶多几天。面对这个需求如 此之多的婴儿,年轻母亲濒临崩溃,她哭泣,感觉迷 失,无力应付,筋疲力尽。她深深无助:“我永远做 不了一个合格母亲,这太难了!我做不到,我搞不懂 他。我受不了了,我甚至不知道我是不是爱我的孩子 ,这让我害怕。”随后她重新振作精神,找回力量照 顾婴儿。这种围产期抑郁的原因是多重的:情绪波动 、对孩子的担忧、肩负对她来说如泰山压顶的为人母 的责任、过于夸大的分娩疲倦、被缩短的夜间睡眠、 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等等。另一方面,如果这一阶段 持续并不断发展,那就涉及真正的产后抑郁症,需要 尽快就医。 有些男性也会因孩子降生而变得脆弱,伴随着无 能无助、气恼、焦虑等各种感觉,但这种慌乱较女性 少见。一般来说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初为父母者容易 慌张,必须为这个如此脆弱的小生命担负责任,这会 让他们惊慌不安,尤其在他们周围没有其他幼儿的时 候。其实,年轻父母只需花一点时间去发现和了解自 己的孩子,就能找回自信。 即使他们乐于要孩子,疲倦和情绪波动无可避免 。他们感觉慌乱,这第一个孩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这个小婴儿占据了太重要的位置。他们再也不能无忧 无虑地生活,要为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生命负责, 这个小生命需要很多的关爱和时间。有些父母开始不 耐烦,对剥夺了他们自由的孩子发火:“我受不了啦 ,我的神经绷得太紧,会随时崩溃……”他们以前根 本没想到需要为一个孩子付出如此多的时间,如此多 的照料和心血。他们恼恨他妨碍了他们像以前那样生 活。如果他们的孩子还是经常哭泣的那一类,他们的 忍耐底线很快会被打破。 至于夫妻之间,只能过一天算一天,孩子的到来 没能让他们贴得更近。妻子转向孩子,她的大部分关 爱、注意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丈夫时常感觉被忽视 、被冷落、被抛弃、被排斥,伴侣间的氛围陡然紧张 ,尤其是那些关系本不怎么融洽的配偶,有时甚至可 造成伴侣关系破裂。如果伴侣间感情基础牢固,那么 这段时间就能像其他正常阶段那样度过,不过是孩子 被优先照顾而已。当父母克服了婴儿出生后第一个月 里的种种不适应后,逐渐又会找回原来的平衡。 在家庭与工作间找到平衡,悉心照料孩子,抚养 他们成长,可由父亲和母亲共同承担 法国目前的产后带薪休假是短暂的:第一、第二 个孩子是两个半月,对这一年龄段孩子的需求来说显 然是不够的,他们生命最初这几个月的发育成长需要 个性化的陪伴、热情和极大的关注。我们后面还会展 开来说。 在法国,抚养孩子的重任仍主要落在女性身上, 即使今天有越来越多父亲也乐意参与照料他们的孩子 ,但在五十三万六千名休产假的人中,百分之九十七 是女性。这种产假,在某些条件下可得到政府少量家 庭补助。第一个孩子可享受六个月,第二、第三个孩 子享受三年。这不足以支撑某些父母如愿休假。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里,父母拥有一个有报酬 、时间足够长、相互分担的产假,对于孩子的未来, 对整个社会,是一种真正的投资,真正符合儿童的根 本需求。一个拥有坚实根基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层面 都将得到和谐发展,成长为一个充满喜悦的人。北欧 国家实行长期的带薪产假政策,他们在经济上并没有 遭受损失,相反他们拥有更健康的儿童和成人,这对 社会来说有巨大好处。 如果能像北欧部分国家那样,父母亲共同分担倾 注在孩子身上的时间,那么家庭与工作间的平衡更容 易达到。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工作及需要花费在孩子 身上的时间,就变成一个非常突出的难题,有时会在 与孩子的关系中造成很多困扰和压力。大部分妇女希 望继续工作,但也有不少人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另 有一部分男士也抱有同样想法。 在法国,当一个孩子出生时,选择是否继续上班 ,调配工作时间的任务往往落到女性头上,留在家里 或出去工作都会有某种负罪感。有些女性是没有选择 的,不管她愿意与否,出于经济原因,她必须尽快恢 复工作;另一些人能够选择,但孩子的降生完全改变 了她们对待生活的态度。随着时间过去,她们对孩子 的依恋、挚爱不断加深。与孩子分别,不能每天与之 在一起,变成一种真正的撕裂。她们将要经历一场痛 苦的存在危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她们感到在渴望 陪伴孩子与渴望工作的矛盾中,惨遭撕裂,她们需要 找到新的平衡。P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