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乡村--作家通信

两个人的乡村--作家通信
作者: 杨村//余达忠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50
折扣购买: 两个人的乡村--作家通信
ISBN: 9787108051998

作者简介

杨村,苗族,贵州剑河人。出版有《爱情离我们有多远》、《让我们顺水漂流》、《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苗族》等。主编有《乡土剑河》、《黔东南文学60年·散文卷》等。作品入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中国西部散文精选》等。《河流出嫁的形式》等多篇散文被翻译成蒙古文。 余达忠 男,侗族,1963年3月生,贵州黎平人,黔东南州管专家、凯里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三明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及文学创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学术著作有《九寨民俗——一个侗族社区的文化变迁》、《侗族民居》、《走向和谐——岑努村人类学考察》、《返朴归真——侗族地扪千三节文化诠释》、《侗族生育文化》、《平架—三省坡下侗家人的文化生活》、《生态文化与生态批评》等,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三等奖、贵州省社科成果奖二等奖、贵州省文艺奖三等奖、黔东南州社科成果奖一等奖等,并在《山花》、《民族文学》、《滇池》等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50余万字。

内容简介

村兄: 完成《还乡记》(改为《流水下滩》了)后,我 就想将乡村放下来,但你的来信,又让我的思绪和视 野重新回到乡村,回到作为我们生命之根的那片土地 。 确实,在中国,没有谁能够割断与乡村的联系, 哪怕他就是出生在都市,最后也死于都市,乡村作为 一种“根”的隐喻,仍然横在他的生命中。追溯他生 命和文化的原型,其终极就一定是乡村。乡村是我们 生命的渊薮。乡村是一种现实存在——大部分的中国 人口还实实在在地生活于乡村,乡村既占据着中国辽 阔的国土,也养育了广大的人民;乡村也是一种文化 存在,无论我们的现代化进程进展到了什么程度,乡 土性是中国文化永远的底色;乡村还是一种精神存在 、情感存在,文化的回归,人性的回归,情感的回归 ,本质上就是回到乡土,回到深厚朴拙的土地上,回 到土地一样质朴的生活中。 前两天,我刚刚过了47岁生日,是即将走进高考 考场的女儿陪着我一起过的。在异乡一家到处挂着黔 东南村寨风情图片的餐馆,就着黔东南的菜肴,我与 女儿谈到了她高考后的安排。我计划送她回黔东南, 联系一个侗族村寨,让她在那里生活十天,学会基本 的侗话,学唱几首侗歌,融人侗家人的生活,然后开 始她的大学生活。女儿没有反对,很乐意地同意了, 只是要求带一个伴儿。我建议她约福建的同学一起去 ,她摇摇头,说福建的同学不会到侗寨去的,只有原 来凯里的同学才会去。我说,也行,只要愿意去,都 是好事。她问我为什么一定要送她到乡村去,一时间 我也不知怎样回答她。女儿在黎平出生,在凯里长大 ,初三毕业,我带她到福建三明读高中。在贵州时, 每年暑假,我都会送她回中潮老家去住几天,她也随 着她爷爷去过田地,对乡村生活是有印象的,但我还 想让她了解最本色的乡村生活,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大 山褶皱里的古朴的、原生态的乡村生活。我总是固执 地认为,乡村生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是人生真 正意义上的财富。我对她说,乡村生活能够培养她的 责任意识和承担勇气,而且,能够形成她对民族和乡 村的认同感。我想向她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她是从 乡村来的,乡村永远是她的根——生命的根,血脉的 根,文化的根。 回首47年的人生,必须承认,我就是在乡村行走 中成长起来的。我第一次自觉的乡村行走是在1986年 ,那时,我大学毕业不久,正意气风发。我与朋友陈 启鹏从黎平出发,骑着自行车沿着贵州和广西边界走 。第一天由中潮到顿洞,在一个朋友家住下来,到学 校采访时,发现我们的一个高中同学在那里做民办教 师,中国乡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从此开始进入我的视野 。后来,每到一处乡村,我都要到学校去与老师们交 流、沟通,这固然缘于我的职业情结——我就一直是 一名教师,但也与乡村教师的生存现实直逼我心有关 。我们这次行走到了皮林、肇兴、纪堂、登江、龙额 、地坪、登赛、富禄等有名和无名的村寨。回来后, 我写了一篇近万字的调查报告,发表在县委的内参上 ,时任县委宣传部部长的石干昌为此亲自到家拜访我 。这次行走,将我引领上民族文化研究的道路,使我 成为一名研究民族文化的人类学者。1994年,我与朋 友兼学长傅安辉一起承担省文联的一项民间文化研究 课题,对锦屏九寨侗族社区的文化进行调研,半个月 时间,我们走遍了九寨社区所辖的近二十个村寨。这 次行走,我完成了《九寨民俗——一个侗族社区的文 化变迁》的写作,这本书是我学术生涯的一个起点, 也是我乡村行走意义上的一次升华。2005年,我与侗 族作家石干成、石新民一起沿着广西、湖南、贵州三 省边界行走。我们先到广西一侧的独峒、岜团、林溪 ,然后到了湖南通道的八坡、播阳,最后,由贵州洪 洲溯九江河而上,经平架、六爽登上了著名的三省坡 。这是一次跨省的乡村行走。站在三省坡上,沐浴着 贵州方向的落日余晖,眺望着广西村寨的袅袅炊烟, 吹拂着从湖南方向过来的晚风,内心突然涌现出崇高 的情感。这是我的乡村,是我的民族,是我的国家。 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出来,内心产生一种庄严感、 神圣感,产生一种愿意为这片土地、为广大的乡村而 贡献的牺牲精神。我突然明白,热爱祖国,热爱民族 ,热爱人民,其实质就是热爱你站着的这片乡土,热 爱站立在乡土上的一座座村庄,热爱村庄中进行着的 朴素的生活,热爱村庄中生活着的土地般质朴的人民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