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妇女
原售价: 24.80
折扣价: 17.93
折扣购买: 失败向左成功向右(帮助孩子面对失败)/图解阳光家教系列
ISBN: 9787512703193
1972年出生于江苏东台,职业出版人。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文学散文、新闻通讯近千篇。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一直致力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推广。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和途径使得枯燥历史能让普通人认识和了解。 出版书籍有: 《禅说管理》 《儒家团队调和学》 《道家管理学》 《速读帝王》 《速读百臣》 《速读百后》 《速读百将》 《速读百媛》 《速读百相》 《玉皇大帝与宙斯的争峰》 《盗墓者与造墓者的智斗》 《五行八卦与占卜预言的过招》 《孙悟空与机器猫的斗法》
让父母的失言,成为和孩子沟通的机会打了孩子后,要反省的是“方法 ”而不是“自己”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常说的话,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受教 育的条件应该和绝大部分孩子一样,甚至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或者认为自 己的孩子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而从此低人一等,于是一“跟风”成为一种时尚 。 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家长认为现今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自己的孩子 得不到应有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其实,从深层次上说,这暴露了家长渴望孩 子成功和害怕孩子失败的心理。 培根说: “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 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穷。”这是正确的,它说的是社会的公平和发展问题, 是对社会发出的一种感叹。但这却成为了一些家长树立“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的“理论依据”。 每个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一生成功,这毋庸置疑。但是,成功与否并 不是用起跑线来衡量的。 既然家长害怕孩子失败,做出了很多努力,可有时这些努力却助长了失 败,这应该让作为家长的我们深思。 不少教育专家说,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忽悠、是陷阱,因 为它蛊惑家长揠苗助长,今天更应该倡导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理念,这才 是成才最根本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应该有不 要害怕失败和输得起的期念。 如今,独生子女家庭较多,部分家长认为,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又是独 根苗,怎么也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受到挫折,因此,尽量从各方面来满足 孩子的要求,包括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由孩子自己完 成的事,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今后的人生成长。 父母是不愿意看到孩子失败的,这种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不会遭遇人 性的批判。然而,父母可以时刻袒护、保护孩子不遭受失败吗?答案是否定 的。 保护孩子天经地义,但是要注意保护的范围。一儿童时期的孩子最需要 受保护的不是免受失败,而是安全和健康地成长。只要父母在保证孩子安全 和健康的前提之下,是可以让孩子自由成长的。 那么,为什么父母不应该保护孩子免受失败呢?因为孩子在尝试和失败 之后,才能更好地懂得如何成功以及成功的代价是付出,才能正确地面对失 败之后的挫折感,不会轻易被失败“打败”。 心理学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 ,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幸福的感觉明显降 低;二是特别害怕,不愿接触人世间的艰难困苦,甚至将一些平常事也误认 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 所以,父母不应该保护孩子不遭受失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失败是孩 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父母过度保护孩子,没有给予适当的挫折教育,让不曾经历过失败的孩 子出现了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父母是不愿看到的,但是不要忘记:父 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很多习惯和个性,和父母的教育关系很深。 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有的孩子可能会却步不前、委靡不振;而有的孩 子却敢于面对挫折,并以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把自己锻炼得更坚强、更 具适应能力,成为生活的强者。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孩子,面对同样的问题 ,何以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与结局呢? 究其原因,因为前者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敢正视困难与挫折;后者却有 较强的抗挫折能力,能自如地应付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造就这种结局 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有没有经历过失败。 没有经受失败和挫折的孩子,其独立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养成强烈的 依赖性。假如孩子经常在父母的保护之下成长,就会错失培养孩子独立性的 良机,而以后遭遇不顺心之事就会依赖父母。这绝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 ,相信父母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以后在面对坎坷之时不知所措。 “如果孩子的生命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 砥石。”没有砥石的磨炼,刀就会钝;没有经受失败和挫折洗礼的孩子,将 来也会逐渐丧失坚强,从而迷失于未来。 成功与否是很重要,让孩子免遭痛苦也是父母内心之爱,但若没有失败 经验,不懂得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孩子还会成功吗?还能不承受痛苦吗? 而当孩子不得不直面人生的挑战时,他们不得不喜次走进一个循环。 这个循环是死循环,从没有受过失败、享受保护,到一帆风顺、事事有 父母撑腰,再到丧失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最后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自己躲 在一个角落落泪,甚至恨自己的父母。 在这个循环中,孩子逐渐丧失了自主能力和承受能力。但是,父母不可 能每时每刻地陪在孩子的身边,他们总需要自己独自处理问题,而此时,他 们能拥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吗? 其实,父母可以回想一下,我们不也曾经在面对生活和工作的烦恼时, 想起孩提时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吗?不也会感叹自己命运多舛,为何没有 一个健康的生活、成长环境吗?甚至有时候还会埋怨家人对自己太过于仁慈 ,没有让自己独立地经历更多的磨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知道孩子将来会有想法,我们当然不能 视若无睹,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预防呢? 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