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古籍
原售价: 80.00
折扣价: 55.20
折扣购买: 陆永康的故事(精)
ISBN: 9787554016275
第一章 从百两桥迁徙西门外 陆永康老家在慈溪宗汉镇百两桥村。父亲陆忠友,因 家里穷,没有土地,靠给别人家养鸭养活全家。陆永康父 亲养鸭的东家姓厉,在龙山镇西门外村,所以1945年陆永 康全家由宗汉迁到了龙山镇西门外村。陆永康兄妹6人,有 2个哥哥,3个妹妹。2个哥哥在宗汉百两桥出生。陆永康于 1948年11月23日在龙山西门外村出生。家里穷,没有房子 ,陆永康父亲租了西门外村小河边盲人公公的房子。房子 很小,一家人很挤。 陆永康的童年,离不开一个“穷”字。 陆永康10岁入学,读了3年书就辍学了。 第二章 养十六只小鹅起步 12岁开始,跟着父亲给别人家养鸭。16岁时,陆永康 的生活迎来了第一次转折——父亲买来16只小鹅,叫他单 独养鹅。 从此,陆永康走上自立之路。 养鹅比养鸭复杂,但陆永康很聪明,很会动脑筋。16 只小鹅养大、生蛋、做种“打势”、孵小鹅、打草窝,都 由陆永康亲自打理。父亲养鸭养到哪里,陆永康也赶着鹅 跟到哪里。既养好鹅,又学好养鸭的技术。“小鸭司令” 的养鸭技术是“祖传”的,所以技术非常精。这几年,陆 永康是欢乐的,但又是辛苦的。说欢乐,放鹅也自由自在 ,鹅一天天长大,心里充满希望;因为鹅长大了,卖掉了 可以换钱。但陆永康生活仍然是非常的苦,吃不饱,穿不 暖。穿的裤子是破的,袜子也露出了“后跟”,特别是冬 天,西北风呼呼地叫,大地都结冰了,陆永康买不起雨鞋 ,只好想办法用“箬壳”包脚,这样“苦蹦苦行”熬到了 19岁。 第三章 遇到了包百咪 19岁,陆永康又遇到了一个“坎”。这一年,“四清 运动”来了,割“资本主义尾巴”了,养鸭被禁止了,陆 永康自由快乐的生活戛然停止了…… 陆永康就回到了生产队干农活,结束了养鹅养鸭的“ 自由职业”,开始当“圈里柴爿”。 当农民,陆永康开始一天的工分只有2分、3分。但陆 永康不怨恨,咬咬牙拼命学,不怕苦。不到2年时间,工分 很快从3分升到了10分,获得了一个标准正劳力的工分。 陆永康不但聪明,动手能力也强。割草、种田总是手 脚最快。一台打稻机,两个人打稻,人家“扎草”需要两 个人,而陆永康“扎草”速度一个人能顶两个人。23岁的 陆永康在农活方面,已经是崭露头角,耕田、耙地、叠草 蓬、削花,陆永康样样领先。特别是扶犁耕田,别人学起 来歪歪斜斜,陆永康却轻轻一扶“劈波斩浪”,一路向前 ,连老牛也昂首挺胸…… 23岁的陆永康风华正茂,能干聪慧。稍有空,又在生 产大队的宣传队里拉起了二胡(读了3年书,不识简谱,不 知道拉二胡怎样拉出调子来的)。陆永康成了村里姑娘羡 慕的一个后生。 24岁了,在当时的农村,应该是结婚的年龄了。“早 生贵子早得福”啊!生孩子迟了,后辈跟不上,田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