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35.40
折扣购买: 水浒十讲
ISBN: 9787549632633
李庆西 1951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从事文学研究和创作三十余年,曾为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现任上海《书城》杂志执行编委。著有评论、随笔集《文学的当代性》《寻找手稿》《魔法无法》《话语之径》《小故事》等,小说集《不二法门》和长篇小说《大风歌》等。另,标校叶德辉《书林清话》,编著《大学文学》《古代文学经典渎本》等。
第一讲 “礼失求诸野” 的救赎之义 早年(二十世纪八十 年代前半期),我曾迷于 几部中国古典小说,在《 水浒传》一书上虚掷不少 工夫。过去这书被认为是 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作品 ,乃至有“农民起义教科 书”之称。至八十年代初 ,“起义说”已大受质疑, 有些学者便相应提出另一 种解释,将其视为摹写市 民阶层生活与理想的叙事 之作。这种“市民说”的来 由是鲁迅(《中国小说史 略》里谈论《三侠五义》 的一句话,所谓“(《三 侠五义》为市井细民写心 ,乃似较有《水浒传》余 韵”云云。从鲁迅这话里 是否可以反推《水浒传》 也是“为市井细民写心”之 作,而“为市井细民写心” 是否就等于产生了一种新 型的“市民文学”,这些都 是当时研究者们争论的焦 点。我不赞同“起义说”, 同样也不认为“市民说”有 何道理,一部成书过程漫 长而复杂的作品,是否能 够体现某种清晰的阶级( 阶层)的主体意识,这本 身大可怀疑。可是,在学 院派的判牍中,“阶级论” 和“反映论”的观念已是根 深蒂固,而以“市民说”取 代“起义说”,更像是与时 俱进的姿态调整,这让人 觉出一种“咸与维新”的学 术焦虑。当时,我写了一 篇题为《<水浒>主题思 维方法辨略》的论文(原 载《文学评论))1986年 第3期,收入拙集《文学 的当代性》,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8),提出《水浒 传》的命意在于揭橥中国 人的伦理危机,书中触及 的儒家伦理思维的扦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