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的贫困1:超工业时代

象征的贫困1:超工业时代
作者: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00
折扣购买: 象征的贫困1:超工业时代
ISBN: 9787305234736

作者简介

(1952—2020)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曾任法国蓬皮杜中心创新与研究所(IRI)主任,法国国立视听研究院(INA)、法国声学与音乐协调研究所(IRCAM)主任,蓬皮杜中心文化发展部主任。其主要代表作有《技术与时间》(1994—2001)、《象征的贫困》(2004—2005)、《怀疑和失信》(2004—2006)、《构成欧洲》(2005)、《新政治经济学批判》(2009)等。

内容简介

序 言 本书是我对原始自恋的毁灭进行思考的继续。这种毁灭源于一种引流,即将消费者的力比多引向消费品。在《爱,自爱,互爱:从“9?11”到“4?21”》一书中,我已经就这一问题开启了思考。 我们时代的特征就是工业技术对象征控制的把持,其中的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武器,也是该战争的剧场。由此产生了一种贫困,其中的制约条件取代了人生经历。 这种贫困是一种耻辱,哲学家面临的这种耻辱,有时会感受为“一种哲学上最为强劲的动机之一,必然使得哲学成为一种政治哲学”。“生为人的耻辱”,如今首先由 “控制社会”所生成的这种象征的贫困所引发。就这一点而言,这套两卷本的书至少是对吉尔?德勒兹《关于控制社会的附言》所做的评论。为了更好地理解导致当下时代特异性的历史趋势,本书试图草拟普通器官学(organologie général)和美学系谱学的概念。 第一章先引入这一想法,然后重读一篇最初刊登在晚报《世界报》上的文章,并就此展开论述。 第二章将展开讨论工业时代的物品,即电影和录音歌曲,以对阿兰?雷乃的电影《法国香颂》的分析为例。 第三章将深入讨论个体化丧失的问题,试图描绘出西方精神和集体个体化的一部小史。我们将采用西尔凡?奥鲁(Sylvain Auroux)提出的语法化概念。语法化过程是西方个体化和象征控制战争的典型做法,这场战争也以象征控制为最终目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其中最后一个时代对应于数字化。数字化是控制社会的技术基础,其重大意义将借助“蚁穴的寓意”进行分析,推论出由网络承载的超共时化(hypersynchronisation)的趋势,把它看作独特事物的独特化(正如其反面一样),即看作历时和共时的解体。这一章是全书的核心。 第四章受贝特朗?波尼洛的电影《忒瑞西阿斯》的启发,力图说明电影为何在时间战争中占据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地位,正是这场战争导致了当代象征的贫困:电影既是工业技术又是艺术,它也是审美体验,能够在自己的地盘上对抗美学的制约条件。 后记将回到象征的贫困,从纯粹政治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三重性问题,即2002年4月21日的法国所面临的问题。冲突作为任一政治生活的动力,也是当今友爱的动因。